熱熱鬨鬨、熱氣騰騰、熱火朝天的貢井處。
數百名鹽工平日裡全都聚集在附近的製鹽作坊,為季漢不停采鹵製鹽。
井鹽雖是老百姓自己開設作坊生產,卻由官府獨家收購並壟斷經營。
因此,製鹽作坊雖不算禁地,四周卻仍有鹽官指派的兵卒把守。
防止有人從這裡偷帶食鹽出去,或是給重要的製鹽設施搞破壞。
鹽乃是國家之寶,更是季漢重要的收入來源。
季漢掌管鹽政的官員叫做司鹽校尉,南安縣便有司鹽校尉派往此地的鹽尉負責監管製鹽。
司鹽校尉又稱鹽府校尉,在季漢朝堂是數一數二的財政大員。
既掌管鹽政,又兼管鐵業,下設的屬官典曹都尉甚至還要負責軍隊糧草。
當時,季漢的財權始終掌握在劉備最信任的南陽幫手裡。
南陽,就是諸葛亮躬耕於南陽的那個南陽,也是劉備屯兵時新野縣所隸屬的荊州南陽郡。
劉備在那裡,曾挖掘籠絡了魏延、陳震、傅肜、宗預等一大幫南陽人才。
入蜀後,之前流落益州的南陽人也在李嚴、鄧芝、王連等人的帶領下,紛紛出來為先帝效力。
其中,南陽人王連就是劉備任命的司鹽校尉,那可是個連諸葛亮南征都敢阻攔的狠人。
而王連手下的南陽小弟呂乂、劉乾後來也曾管理過鹽政。
呂乂還是諸葛亮北伐時的首席軍需官,曾儘心儘力為漢軍督辦糧草招募士兵,如今正在廣漢郡擔任太守。
為避免不必要的麻煩,劉瑤他們選擇在作坊十丈之外遠遠參觀製鹽的整個過程。
隻見作坊內,一座座牛尾灶上,成百口牢盆正冒著熱氣。
工匠們先將從鹽井裡打出來的鹵水放在桶中澄清,再倒入牢盆熬煮。
牢盆,一種形似大鍋,乃是專門用來煮鹽的容器。
每一座灶台內都烈火熊熊,白色的蒸汽、煙氣混雜在一起,使得整個製鹽作坊宛如仙境一般。
這時,在遠處觀看的馮延撓了撓頭:“殿下,我見某些灶台之內放置木柴以為燃火之用,可有些灶台無人添柴卻仍能燒得很旺,這是何故?”
劉瑤笑著指了指那些沒有木柴的灶台:“德長兄看到那裡通著的竹筒沒?”
馮延馮德長定睛一看,果然有一根竹筒不知從何處通入灶內。
專門用厚厚陶土包裹著的筒口,正往灶台內不住噴火。
“這是什麼仙術?”馮延看罷大驚。
他萬沒想到,一根平平無奇的竹筒,竟能憑空噴出火焰。
“這不是仙術,你見到的那根竹筒乃是從火井口延伸過來的。”劉瑤繼續解釋。
“啊,原來是火井!”馮延在成都聽說過這個詞,但從未見過實物。
劉瑤讓他順著竹筒往外尋找,果然看到一個口徑不大的井,上麵同時插著五六根竹筒。…。。
這些竹筒都是由長約三丈的楠竹製成,彼此連接在一起組成了一根根上百尺的管道,再各自通向製鹽作坊裡灶台的內部。
“火井能產出可燃燒之氣,這些燃氣順著竹筒進入灶台,便能為煮鹽提供火源。”劉瑤不禁佩服起古代先人們的智慧來。
火井便是鹽工們在采鹽挖井的過程中,偶然在某些岩層裡打出的天然氣井。
漢代先人們雖不了解天然氣的具體化學成分,但見這種氣體能夠燃燒,便想出用竹筒作為輸氣管道來煮鹽的方法。
這樣就地取材用天然氣做燃料,節省了大量上山伐薪的人力物力。
再順著灶台往上望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