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艘容納千餘人的樓船,總共最多能運載六、七萬人。
漢軍東征出動三萬士卒,再運回三萬百姓,數量剛剛好。
但劉瑤一口氣給砍掉一半,這就讓蔣琬百思不得其解。
“沔水流經東三郡時,航道曲折難行,樓船不宜過多過大。”劉瑤給出了自己的理由,“我們這次東征,主要是打敵人個措手不及,所以更須輕裝簡行。”
蔣琬歎了口氣:“也罷,那就出兵一萬五千,遷民兩萬。”
這是三十艘樓船的最大容量。
“遷民兩萬可不夠。”劉瑤再次伸出手掌,五指緊緊握攏,“三萬我全都要。”
剛才還覺得蔣琬東征很不可思議的薑維,一聽劉瑤這麼說,方覺得與安定王相比,大司馬蔣琬還是不夠瘋狂。
總共就三十艘樓船,便打算遷走三郡百姓三萬人。
這不是計劃,而是幻想。
“不可能,這些船根本裝不下那麼多人。”蔣琬連連擺手。
“那就少帶水軍,”劉瑤目光一凜,“五千,五千樓船士足夠了。”
樓船上的水軍又稱為樓船士,五千樓船士平均分配到三十艘樓船上,每艘也就一百六十多人。
“殿下莫非是在說笑?”蔣琬直接被氣樂了,暗道自己一片丹心,怕是錯付了人。
這個從小長在成都,錦衣玉食的皇子,根本沒見過真正的水軍樓船。
一艘千人樓船,左右兩舷各有八十支長槳。
長槳又被稱之為棹。
這一百六十多人,剛剛隻夠劃船的,還哪有人在甲板上麵作戰?
蔣琬挺直後背,輕輕搖頭,這位安定王北伐陸戰或許還行,但東征水戰可是一竅不通。
劉瑤看出蔣琬的“戰術後仰”,連忙解釋:“本王可以設計出一種新式樓船,無須劃動長棹,便能使船在水中行進。這樣一來,便有足夠的兵士在上麵迎敵。”
沒有棹的樓船?
此話一出,蔣琬、薑維同時震驚。
在漢代雖已出現了風帆,但大型戰艦,尤其是航行在內河上的戰艦,依舊以棹槳艦船為主。
對機動性要求極高的戰船,沒有棹也就意味著當麵對敵船來襲時,隻能原地等死。
誰可以劃船不用槳?
難道要靠浪嗎?
“大司馬隻管準備木材、征集船匠便是,五日之內,我就將不用棹槳的樓船設計出來。”劉瑤信心滿滿,不再給眾人反駁的機會。
蔣琬依舊搖頭歎息,並沒有把劉瑤的保證當真。
反正這位安定王答應支持自己東征,這就夠了。
未來兩年,他還是得加緊操練水軍,大造舟船,準備親自進攻東三郡。
至於劉瑤剛才那堆不切實際的幻想,就當是年輕人天馬行空的一種表現吧。
可薑維凝眉沉思片刻,卻對劉瑤所說的“無棹樓船”很感興趣。
世上有些奇巧之物,並非無法實現。…。。
在遇到諸葛亮前,他也不相信會有人造出“木牛流馬”、“諸葛連弩”這種超乎想象力的器械。
蔣琬將劉瑤眾軍迎入南鄭城內,又引漢中都督、安漢侯王平前來見麵。
王平如今在蔣琬手下負責漢中防務,是個不苟言笑,態度嚴肅的中年將軍。
聽說劉瑤、薑維北伐的一係列壯舉,他臉上僅僅浮現一絲喜色,但隨即老老實實、板板正正坐在一旁,垂首不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