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近中午,李恩跟著喬氏一起背著竹簍下地。
喬氏腿腳不便,背著大簍,裡麵裝的是乾貨。湯湯水水的,就讓李恩用小簍背。
李恩現在力氣小,畢竟還是個孩子。不過他可以用神魂頂著簍子,隻是彆人看不出來而已。
看著母親辛苦的模樣,他也悄悄分出一縷陰風,幫她托起了大簍。
結果這一下反倒壞了事。
喬氏回頭望了一眼,說道:“簍子突然輕了,是不是掉了什麼?快看看。”
“啊這……”
李恩無語。
終於,母子二人來到了喬家的田地邊。
這是一片棉田。
金秋時節,成熟的棉花一簇簇,一朵朵,綻放在整齊的棉樹上。遠遠望去,好似被風吹散的浮雲。
棉田深處,阿周正帶著幾位短客在采棉。
他們肩後馱著大布口袋,慢慢的遊走在棉樹坐裡。
隻見阿周抬手一摳一抓,果殼子裡的棉朵就熟練的摘了出來,然後拋到肩後的口袋裡。
天上的太陽毒辣辣的。欣賞為美景,但真正在田裡勞作的人才知道辛苦為何物。
“阿周,叫大家吃飯了!”
喬氏叫了一聲。
阿周聽見,也直起腰揮了揮手。之後招呼眾人:“歇了歇了,吃飯。”
大家便放下了手上的活兒,一同出了田。
“東家好!”
“喬嬸好……”
“唉,大家夥兒辛苦了。多吃點兒啊!”
喬氏在田梗邊擺了飯,熱情的招待客人。
今天的飯食,是蛋炒飯。飯裡能看見金黃的雞蛋,碧綠的小蔥,是用豬油炒的。
光聞一聞,就香氣撲鼻,真是乾農活的人飽肚子,補精力的夥食,絕對沒有克扣客人的心思。
菜布上則放著幾個大碗,有兩盤是爽口的青菜,一盤炸得焦黃的小魚;主菜是一盤豆腐丸子,還有一盤很下飯的醬油麵筋。
南方以稻米為主食,因此魚和豆製品必不可少。尤其是喬氏做的豆腐丸子,裡麵還摻了豬肉臊子,吃下去頂得上兩三分的葷菜了。
李恩也從背簍裡拿出幾個葫蘆。裡麵裝的肉湯,還有茶水,和母親一起招待客人吃喝。
……
太平莊地處南陲,北臨支江。離江數裡的牛軛湖,是村民的衣食源泉。
湖邊水土肥美,稻米蔬果常熟,真乃魚米之鄉。
喬家有棉田六十六畝,今年收成不錯,已采摘不少。成堆的棉朵在田邊打包。
收過的田裡,還有零星的棉朵沒有摘。
這當然不是客人偷懶。
因為這些棉朵長得最好。有眼力的老農會留下來,讓它們長透,來年好配種子。
李恩戴著草帽,在田裡轉悠。看著豐收的田野,談笑的客人,感覺很是愜意。
回到田梗邊時,客人們也吃得差不多了,正聊著閒天。有個年輕人還拿出本書,嗑嗑巴巴的讀了幾下。
“喲,小趙?做學問哪。”
旁邊的大伯打趣了一句。
小趙有些不好意思:“想識點字罷了,能做什麼學問?我家祖祖輩輩睜眼瞎,我做夢都想著能認幾個字,那才活著像個人。”
大伯便笑道:“想認字兒?找阿周啊,他可是讀過書的。”
阿周聽了,臉上微微見紅,連忙說道:“肖伯彆笑話我,我最多認得自己的名字罷了。”
說得大家都笑了起來。
李恩覺得有趣,也湊在一邊看。瞧見小趙手上的書時,不免心神一陣激動。
這本書,叫做《庶民蒙學》。
單看書的紙張,印刷,都很低廉,根本就是便宜貨。不然小趙也讀不起。
但這不代表這書的水平不行。
《庶民蒙學》,是當年太子監國,彙集了諸多學者才編纂而成的。
可以說外表普通,實際價值極高。
做工低廉,就是為了普通百姓也讀得起。
這時,喬氏也在一邊說道:“小銀,你也到記事的年紀了。如今有阿周他們在,你也學著認幾個字,彆成天玩泥巴了知道嗎?”
“啊?哦。”
聽見大家的哄笑,李恩感覺有點尷尬。不過衣服上的泥巴讓他無從反駁。
小趙邊看書,有不懂的就問阿周。
“周哥,這個韻咋念?”
“這個?這念‘喝’。”
“喝?”
“對,就念喝……”
庶民蒙學,打破了傳統的識字方法。它以中原的京州官話為基礎,整理了聲韻。
當年一同參與編撰的,除大肅學者外,還聘請了東瀛,句麗,南安等國外的名家。
聲韻的編寫,就是仿擬東瀛假名,還有句麗諺文逐步完善的。
而作為“天朝上國”,學者們對聲韻的編寫更為重視。不光力求形到意到,更要經得起學術上的論證。
因此二十六聲,三十八韻,二千二百個簡化字,足足耗費了幾十位大家數年的時光。
最終確定下來後,句麗學者提議用活字印刷出版。
但活字印刷是一次性的,底版不能保存。太子聽從建議,最終采用了雕版。
如此,此書一出版就是成千上萬,很快風靡全國。許多官衙,書商也都留下底版,方便賺錢。
哪怕後來太子被廢,這部書倒是留下了。
一來,它的確沒有任何違禁,僅供識字。
二來,清流士大夫也看不起這玩意。庶民蠢物,拿來彈劾未免太掉身價。
以至於,現在連田間地頭的農民也能學著認字。這不得不說是一個壯舉。
李恩坐在一邊,看著學字的小哥,心裡又是一陣愜意。畢竟這是太子為數不多的政績。
午後,大家正在樹蔭下乘涼。
正在教小趙認字的阿周,突然跳了起來:“高鄰,到此有何貴乾?”
眾人都是一驚。
李恩順聲望去,見田梗邊上,一個男人正在那走來走去。
看見阿周,他一臉凶笑:“喲,喊什麼喊?我過來轉轉不行嗎?”
阿周放下書,走上前去,正色道:“高鄰此話差矣!足下明知敝府薄田近日將熟,何故夜半來此斷渠?若非在下夜間守水,地恐旱矣!”
男子聽了,則是流露出一臉玩味:“頭水晚,二水趕,三水你得緩一緩。我這也是為了你好嘛?”
“敝府稼穡,何時澆,何時緩,卑人自當照料!高鄰之意我等心領,但請不要乾涉敝府家務!”
阿周是個講道理的人,向著男子拱了拱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