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聽了,高興得連連點頭,還望了司馬匡一眼。司馬匡終於不好再說什麼了。
“臣,附議……”
之後皇帝便叫道:“劉彧?”
一位年輕王公忙站了出來:“臣在!”
皇帝說道:“你劉氏一家,滿門忠烈,隻有你這一個獨苗!朕一直想追贈理國公,卻因政務繁忙,遲遲沒有商議。今日即以國事為重,你可願為朕分憂,認十三王爺為義父,承襲宜親王世子之爵?”
年輕王公一時受寵若驚,連忙跪下:“臣代祖父,先考,謝皇上隆恩!”
皇帝笑道:“快起快起,你以後該稱朕皇伯了!傳旨,追封理國公為理郡王,其孫劉彧封為宜親王世子,即日詔告天地,以示法統。”
“皇上聖明!”
駱大學士連忙謝恩!然後扶起了小爵爺,應該說是小王爺了;劉彧也無比感激的望了駱大學士一眼,這才飄忽忽的回到朝班之中。
其他王公大臣也連忙讓了讓,告訴劉彧如今他的位置應站在郡王之後。一時樂得他差點要繃不住。
於是,皇帝繼續說道:“至於駱愛卿所奏,宜親王兼任之兵部尚書,朕也知他差務之繁重!因此思來想去,突然想到司馬大人曾經有一句忠言。”
這讓司馬匡又有些意外,望了皇帝一眼。
見皇帝問道:“司馬大人,您曾經上書言事,說要‘陸海分治’,可還記得?”
說著,他拿出一本奏疏。儼然就是當年統修度量衡時,司馬匡上疏的奏章。
司馬匡拱手道:“皇上所言無誤,此奏疏正是臣所上!臣一直以為,洋務衙門所行之事,有違聖賢之道,然朝中臣工卻有極力違聖賢之道而不自知者,眾所皆知。因此臣當時想居中調停,方陡膽上言。”
“司馬大人為國所憂,朕心甚慰啊。”
皇帝流露出欣慰的笑容,於是放下奏疏,“陸海分治,的確為治理當世之良方!駱大學士,你對洋務甚解,不知可讚同司馬大人之見?”
“司馬大人乃治國之能臣,臣不及之萬一!陸海分治之法,臣以為必能善察。”
駱大學士也頗為崇敬的向司馬匡拱了拱手。
然後奏道:“但陸海分治,事務繁瑣,如今宜親王又有奏疏呈上,臣以為正好由兵部開始試行。當朝可在兵部之下再分設兩署:一為陸軍署,一為海軍署,各設侍郎一人!如此先輕宜親王之事責,待事權明晰之後再交其職銜,亦能確保不貽誤軍機,以恐國之禍亂。”
“且慢!”
司馬匡聽了,忍不住說道:“兵部自古以來,就是總領天下兵馬大權之所,豈能一分為二?”
駱大學士拱手道:“怎能說是一分為二?宜親王依然是兵部尚書,朝庭隻是為副手之安排,以擔王爺之差。況且兵家之事,須由專人專責,宜親王不悉海戰,兵部自然要讓通曉海戰之人兼理!這陸海分治,本是司馬大人所奏之言,當初分也是你說,如今不分也是你說?恕駱某不知大人,為何言之無信!”
“我是說……”
“好了好了!”
皇帝連忙打斷了二人的話,並訓斥了駱大學士:“司馬大人所言之陸海分治,當初朕沒有聽從,這是朕之失職!愛卿不可借題發揮,以塞忠諫之路,如今即已知道司馬大人良策之用,你我君臣改過便是。駱國誠,你應待朕向司馬大人賠罪才是。”
說著,便使了個眼色。
駱大學士便向司馬匡拱了拱手:“司馬大人,在下當初不知陸海分治之良策,曲解了大人,此事與皇上無關。駱某在此向您賠罪了!今後駱某一定遵照大人之意願,將分治之法落實下來,方不負司馬大人為國為民一片苦心。”
說著,拱手彎下了腰。
司馬匡深吸了口氣,隻得上前扶住了他:“萬萬不可,折煞老夫了!為了大肅和萬千黎民,進獻忠言良策是人臣本份,駱大人何罪之有?”
“好好好!朕就說過,隻要我們君臣一心,世上就沒有辦不成的事兒!”
皇帝打了個哈哈,之後突然叫道:“凃立琛!”
“臣在!”
一名官員啪的就站了出來,很快啊!
見皇帝飛速說道:“如今兵部下轄陸海二署!陸軍侍郎由你擔任!海軍侍郎,由泯南祁雲偉擔任!”
說到這裡,他的語速才緩了下來:“如此,宜親王肩上的擔子也就能輕點了。”
官員拱手道:“臣遵旨!”
駱大學士也馬上拱手:“皇上聖明!”
這一分派,又快又狠,讓不少大臣都沒反應過來。
見駱大學士唱頌,這時才想起跟著一起拱手拜了拜:“皇……皇上聖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