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九章 骨乾部分(1 / 2)

陽神朋克 生煎包子 4424 字 21天前

此次出航,沒有緊急戰事,加之又攜有百姓,所以航速並不急。直到第三天下午才抵達瑚州。

靠岸之後,各船執事官吏放豬一樣將流民趕上了港口。喬銀他們也送周近和隨時官吏一同登了島,準備在這裡休整最後一夜。

曾經的黑雲寨,如今早就變了樣子。除了已經修好的炮台依稀有當時的影子,原本黑沉淩亂的設施大多修繕一新,類似於內陸的小村鎮了。

瑚州原本有一萬多奴隸,開墾的田畝約百餘頃。收複後一直由洋務衙門在代管。

如今僅過去一年,就有不少內陸人接二連三的逃到瑚州,人口已接近三萬,幾乎翻了一倍。

新開墾的土地也向內延伸了許多。

喬銀在村寨外轉了轉,就找到了當時砍伐虹衫的遺跡,這裡現在已然成了農田。

可以說周近這個知縣,也算名副其實。三萬人口,也當得起一個小縣了。

周近一上島,就帶著隨行官吏大致了解了一下當地情況。然後和洋務衙門的人做交接。

瑚州的設施自然及不上內陸,不過像樣的宅子還有幾間。以前大小頭領的住所,也都翻修過。

比如公孫恩的潛邸“懷恩殿”,現在拆除了許多後宮隔牆,重新整改之後成了縣衙。大門上掛起的“瑚中縣衙”四個大字,也算氣派。

周近帶在身邊的人很多。除去縣丞,縣教兩位副手,還有內陸撥來的百十個衙吏。此外還有百十名由太平莊中撥來的農民。

這些農民,自然都是熟悉如何組織農莊生產的人。

按周近的經驗,一個什長可以帶十個人一同組織生產,能力強的可以帶幾十個。生產過程中,他們還能發現培養有能力的人也成為什長和伍長。

等新人成長起來,就能再培養更多的人。這其中有周近的功勞,也有“庶民蒙學”的功勞。

周近的新政能試行,和百姓們識字開蒙是分不開的。

這種有能力上傳下達,組織生產的人,是政策推行之基石。他們未必是官員,但作用比官員更為重要,周近將他們比作隊伍的“骨乾部分”。

所以“乾部”不是官,但在逢年過節,衙門也會適當給予補貼,改善他們的生活。

乾部的待遇,會激發其他人的進取心。與其強迫百姓遵守新的生產方式,不如讓他們自發的向新政靠攏,哪怕初衷是為了年節時領的那點酒肉錢糧。

加之瑚州離內陸並不太遠。源州府的巡府,知府,知縣,洋務衙門都會給周近鼎力支持。開發瑚州所需的糧食物資,也會儘可能的調配。

還有程鬆銘和林芝良兩位武舉人,李緣宏這位武進士也過來捧周近的場,暫時充當他的幕僚。

“李兄,程兄,林兄,我哥就拜托你們了。”

喬銀對此也很是感激。有他們在,縣衙的安全問題起碼有了保證。

程鬆銘笑道:“喬大人說哪裡話?這次來到泯南,讓我們兄弟大開眼界,能跟著周大人這樣的人物一起做點實事,才不枉我們求取了半世功名。”

自從來到泯南,看到了太平莊,這三位客人就被一點點折服了。他們來到瑚州,完全是心甘情願,不存在喬銀幫過誰,拉誰入夥這種事。

不光是他們,就是瀘源,胡三娘這些有莊園的人,太平莊周邊的諸多開明士紳們,丘掌櫃這些在鄉下有田產的商戶,也都響應新政,效仿周府整改土地,請太平莊的乾部過去指導生產。

若問為什麼?

恐怕他們自己也說不明白,就像喬銀不知道自己為什麼要冒死出去航海一樣。

將士們為什麼要保家衛國,義士們為什麼要舍已救人,弱者遇難我們為什麼會同情……世上有很多為什麼,但沒有必要問那麼清楚。

正如那些清流士大夫為什麼禁海,為什麼兼並土地,為什麼魚肉百姓。喬銀也沒有興趣知道。

總之,這次的新政上始皇帝,下到乞丐。大家各自有不同的需求,但能夠為了一個共同的理想形成一股力量,反而應驗了聖人的那句話。

“君子和而不同。”

喬銀帶著幾位客人在瑚州走了一小圈,不覺天色又晚。一行人才意猶未儘的回到縣衙。

縣衙大堂上,明亮的岩油燈照亮了桌案。

看著在案前認真整理材料的周近,喬銀也沒再打擾他。周近肩上的擔子很重,要把瑚州構建成理想中的樣子,需要一點一點抽絲剝繭的治理。

眼見夜色已深,喬銀便先回了自己的船上。

……

“起航!”

次日放明,三艘遠洋大艦終於再渡起航。這一回是真正要離開大肅的國土了。

風浪中,船行漸遠。回頭眺望瑚州港口,喬銀還能看見周近他們送行的身影。

直到瑚州的港口消失在視野之外,剩下的便是尚未開發的荒涼灘塗,和島嶼深處大片的森林。

最後,灘塗和森林也終於到了儘頭。喬銀又看到了瑚州島的東南山嶺。

瑚州南岸,地處北回歸線。超過千丈的高山之上,全是鬱鬱蔥蔥的森林,哪怕現在內陸的許多樹葉都開始枯黃,這裡依然是生機勃勃。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