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六章 厚德之人(2 / 2)

陽神朋克 生煎包子 4511 字 22天前

研修成功,喬銀不由得心花怒放!

原本用封印卷軸攜帶物品,並不能帶很多。哪怕是武聖,鬼仙,最多封印一顆原木,自身的力量也會所剩無幾。這也是封印之術的最大弊端。

但喬銀這個人,最擅長的就是利用法則上的漏洞,讓封印之書變得完美無缺。

“哈哈哈哈,有了這個,我就能無限的往海外運送物資了!造化葫蘆裝人,封印之書載物,既然儒家說能載物是厚德,那我豈不是厚德之人?”

將卷軸收起來,喬銀當真是得意非凡。出海的兩大難題,到今天終於解決了。

如此又過了一天,眼看休假結束,喬銀再次向母親和嫂子道彆,朝著省城衙門返回……

……

太平莊通往碼頭的路,早已鋪上了平展的碎石和洋灰。一路看著故鄉的繁榮,喬銀心中無比愜意。

和年節時相比,太平莊的人要少了很多。不過乾道上的攤販卻比往年又多了不少,行人和車輛匆忙的往來,使鄉間充滿著人氣。

其實不光是太平莊。源州府近年,周邊的農村人口都在減少,逐漸向城市聚集。

這正是得益於農村完成了土地整改。

放眼望去,大片的田地正開始二季耕種。收獲的早稻已經運到了州府,成為了商品糧。

喬銀乘上小船,一路來到省城。

城中熱鬨非凡。最早的工地棚架已經拆除,建成的是一座座新式的塔樓。

這些塔樓貯立在長街兩側,有五層的,七層的,高大氣派,堅固實用。

街道全是平整的碎石洋灰路,路邊修緝整齊的排水溝,溝側還種著樹。一道道訊線被筆直的木杆架起,聯絡著各級衙門,彰顯著新政的功績。

長街上人來人往,擁擠著連綿的商鋪和地攤,整座州府的人似乎比往年多了好幾倍;各式的招牌,幌子,從街邊的樓麵上伸出來,連綿到遠方,一眼都看不到頭。

興步穿過江口縣正街,喬銀逛到了一處紡紗場。這正是他家早年就開始經營的產業。

如今的紗場已經擴大了十幾倍,高大的場房內排滿了整齊的紡紗機。一個個工人在紡機邊忙碌,組成了一幅欣欣向榮的畫卷。

最引人注目的,莫過於新修的水渠和藍銀水車了。

“小姐,這新建的水車實在太厲害,功率比舊式水車何止大了百倍!”

掌櫃向喬銀介紹著水車的性能,難掩興奮。因為這座新的水車實在不可思議。

場房外開鑿的水渠內,修建出房子大小的水庫,水庫的攔水壩上開鑿出了水道。螺旋葉般的水車就安放在水道內,隨著水流飛速旋轉。

丈餘大小的水車,足有十多枚葉片,都是由名貴的藍陀銀木製成,流線般組合成一個整體;葉片上鐫刻法陣,在水流的衝擊下飛速旋轉,提供著連綿不絕的動力。

一座水車,就能帶動整個紗場一百多台紡車開動。

正因為如此,掌櫃才會如此激動。這樣的成本,能讓紗場的利潤提升許多倍。

“現在一個工人紡的紗,在以前要六十個工人才能做完,六十個!我們紗場的收入,當真是日進鬥金!”

“這水車能夠改良成功,多虧了小珍姐姐不懈的鑽研!我想,她應該已經突破鬼仙屏障了吧?”

水車的改良,自然是丘小珍的傑作。不過法陣的祭煉,也少不了喬銀的功勞。

而最關鍵的軸承,卻是從東瀛人那裡得到的。

小小一座水車,從取材到製作,從簡陋到完善,融合了多少人的心血和智慧?

自從江口出現機戶,就出現過大麵積的紗荒。喬氏改良了紡車,又造成了織機跟不上生產,進而誕生了水力紡織。彼此你追我趕,相互成就,才走到了今天這一步。

其實不光是紡織業。源州諸多產業,大到造船,軍工,小到陳設,家具,也都在這樣的市場機製下水漲船高,也隻能在這樣的市場機製下完成產業升級。

假如沒有新政保護,紗荒初期隻能造成棉紗價格暴漲,水力紡織也會淪為打壓紗價的工具,永遠無法形成正向循環。

泯南硬是掙脫了小農經濟的束縛,社會生產力得到了空前發展,呈現出完全不同於小富即安的麵貌。君子並不固窮,追求富足絕非可恥的事。

看著在紡紗機邊忙碌的工人們,喬銀心中也是一片火熱。如今的紡紗機,一次能紡出幾十道紗線,而且緊密結實,質量極高,利潤豐厚。

或許喬氏都不會想到,工場能把她的紡紗機改良到這個地步,真正的衣被蒼生。

而他們的老主顧丘氏機戶,每天出產的棉布更是達到成千上萬匹。曾經價格昂貴的布,如今成了大路貨,源州大多數百姓都穿得起新衣服了。

豈止是源州,就是周邊的府縣,省份,甚至國外,對這種品質好又便宜的棉布也是供不應求。

東海之上有大小數十個島國。他們的棉布不能自給,一直依賴從大肅進口。

衣食住行,衣在首位。

廣闊的海外市場,為產業提供了無限可能。

因此洋務衙門才會如此注重海權,並保證說:“無論生產多少棉布,我們都賣得出去!”

為了維護市場,喬銀必然要讓衙門更加壯大。

出了紗場,喬銀信步前往衙門。新政的成就為他增添了無窮信心,讓他更加堅定的要把事業進行下去,努力完成下一次出航。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