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出航到現在,已經有好幾個人突破到了武師修為,這讓所有人都信心十足。老潘和老溫也穩步向前,楊樹更是開始觸及宗師的意境。
有了追求,有進步的希望,人就有了定力。
況且之前的出航,艦隊是探知未知世界,前方沒有既定目標,所以籠罩著無邊的恐懼。如今則是知道航行的目標,隻是遠而已,根本沒有什麼可擔心的。
於是這支航行隊伍的氛圍,嚴肅而不失活力,加之補給充足,一路上鬥誌昂揚。
航線由西向東行駛,偶爾也能接近北方延伸到天竺洋的大陸架,半島,還有島嶼。這些地方都有居民,而且比之蠻荒大陸,越往西走越顯得繁華。
喬銀所看到的人的外貌,也和中原人相差越來越大。蠻荒西岸的人隻是黑一點,服飾不一樣,天竺洋北岸的人則開始變得濃眉深目,有了明顯的異域特征。
從地理位置上看,這裡已然在西域範圍之外了。
域外的陸地氣候相對乾旱,居民聚落多以綠洲為根本。男性穿著奇特的長袍,頭上還頂塊布,女性更是把全身上下都包裹得嚴嚴實實,可能是怕曬著了。
不過喬銀卻是從《地理誌》上讀到過,這是當地的宗教習俗,女人不能拋頭露麵。
“據說大棠高僧從西域出發,走了十萬八千裡才到達天竺,沿途經過了八十一個國家!我們現在所在的方位,恐怕隻是近外而已。”
中原很少有真正走出過西域的人,所以大棠高僧的西行不僅是趕路,沿途還記錄風土人情,走了整整十四年,留下了不少寶貴的文獻。
他把西域之外,通稱為“域外”。鄰近西域的通道為“近通”,再遠便是“中通”,天竺所在的位置叫做“遠通”,也就是傳說中的西天。
據說西天是武僧的發詳之地,東土則是道士的起源之地。域外作為東西交融的橋梁,大約五千年前將小麥傳入中原,與之一同傳入的還有武學。
武學的盛行,彌補了鬼仙肉身的虛弱,強大的王朝讓紛亂的中原歸於一統。
此後分分合合,直到開創了大棠盛世。
大棠高僧西行,主要就是為了促進中西交流,他也用道術交換了不少武學經典。
像喬銀修行的《八部神王經》,《六道輪回經》,都是從武學中參悟所得。甚至他自行頓悟的《大悲還魂經》,也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佛學的啟發。
另外,大棠還引進了諸多特產,比如現常見的大蒜,黃瓜,蓮藕,都是從域外引種,極大的豐富了中原人的餐桌。
而天竺最有名的不是佛學,也不是武學,而是棉花。
沒有棉花,就不會有喬氏母子,更沒有如今的泯南。
當然中原也傳播出了精妙道術,文化,隻是最有影響力的也是百姓賴以生存的水稻。
水稻這種作物比小麥播種時間短,收成也要高,數百年間早已在域外普及。沿途下來,喬銀就看見不少種植水稻,食用大米的綠洲。
文明之間的交流可能會引發衝突,但如果交流成功,也能相互成就。
其中對中原影響最大的,還是天竺人發明的數字。正因為數字促進了中原理工學術的發展,才在今天讓喬銀能乘坐飛剪船再次來到西方。
……
時間一晃,又是一個多月。
飛剪船和虎鯨相互配合,已然走出萬餘海裡的航程,到達了中通地帶。
中通被稱為“流著蜜與奶的聖地”,比西域更繁華。海上開始有一些兩頭尖尖,好像菱角一樣的奇特帆船,顯示出貿易往來。
遠方的市集上,隱約還能看見蒜頭一樣的高大教堂,還有身著奇異長袍的商人。
不過這裡卻完全沒有了中原人的身影。萬方來朝的大棠盛世,早已桑田滄海。
但前輩高僧不曾想到,如今這個積貧積弱的大肅居然另辟蹊徑,在頹廢中又有了中興之相,從海洋上重新回到了盛世的遺址。
負手站立在艦艏,喬銀遙望著碧海藍天,還有北方隱約錯落的黃砂大陸,一時萬分感慨。夜以繼日的遠航,他們終於看到了故地。
“複過坎兒井,炎漢非舊顏;少時多壯誌,四海少餘閒。天命尋畿輔,雄兵出故關;何時經過地,一彆六百年!”
楊樹他們站在喬銀身後,聽他突然吟詩抒懷,也不由得熱血沸騰。
喬銀高長的身影上,隱約有一種氣勢在凝聚,那是一種類似於祁雲偉,甚至是大將軍王的氣勢;完全不同於鬼仙的陰柔,是一種熱血奔湧的陽剛正氣。
“武聖!”
楊樹現在眼光不低,似乎也感受到了這種氣勢。
喬銀竟然感應出了拳意,屬於他自己的拳意!如果能積累成功,就有可能浣血成聖。
儘管沒有真正成功,但喬銀的氣勢卻再次鼓舞了將士們的心,能全力走完這最後的旅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