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書局,翻譯,心路(2 / 2)

不久變更刊名為《中外紀聞》,兩日一刊,上書閣抄,新聞和翻譯的外國有用之書。

書館中的幾人,將新刊翻閱,外國翻譯部分,書中的注釋不足,因為有專業書籍部分,有很多專業名詞,沒有注釋,非專業人士是看不懂的,但本來就是科普書刊,實在說不過去,書館是編輯負責,翻譯不足,要相互協調才好,怎麼能這樣敷衍?或者招人,或者改變內容,總要解決才是,奈何幾次反映都無變動。

三人請謝溫轉達,卻一直沒有回應,隻托說師傅未回,無人做主,讓人窩火,卻也無奈。一來二去也結識了些學會中的朋友,隻是都是傳統讀書人,說起西學,好像什麼都知道一點,細問卻也是什麼都不知道。談起康來,宣傳的主張目標是天下大同,很好,怎麼實現?什麼舉措?對農民好點減稅,對商人好點減稅,讓官員好點,敬業點,廉潔點,怎麼好像都是中國傳統政治內容?喊來喊去隻有口號,句句都是變法,句句都是西法,但看不到變法的具體內容,內裡也沒有西法。西學博從第一次工業革命,也兩百多年了,是門大學問,也許是這個會員,水平低,代表不了學會水平,但不禁讓幾人懷疑起康的水平。

張克留日,學文史,日本近代改革不少人還活著,細細的去了解過,維新改革前就有長達十幾年的海外學習經驗,合理理論架構,是有操盤手的,在政府中央把握方向。怎麼國內這些人像草台班子?學幾十年儒學,要考試當官,國家敗了,風潮一起,就拿著半桶水的風聞,就說自己知道西學?在1872年,不就公派留學生,赴美了嗎?這些學長呢?自己也是家裡聽說有這事,後來才被送到日本去留學的。個人嘛,回來沒著落正常,官派學生呢?沒回來?

此時消息不便,有些事不向相關人打聽,旁人根本不知。原來公派留學,專門挑選的孩子,此時人均壽命不高,要學習語言,從基礎學起,學業繁重,孩子單純,接觸學習更合適,還有一起去的成年人,作為監護人,向國內負責,因為報告孩子在美國信教,美國曆史書上寫著新教先驅立國,十九世紀宗教氛圍濃重,此時在美國信教很正常,但國內不理解,命令回國,於是共94名學生於1881年被召回,但原定求學計劃是15年,隻進行了9年就被召回,去掉語言,基礎性常識教育時間,現代一個合格的中學生水平,不算學前教育,基礎語言精通,都要教育9年。成果可想而知,所以回國考查水平後,去除歸鄉者,其餘優者做官,再有到官辦製造局等崗位,沒有感覺可以主持變法大事者,也合理。

山中無老虎,猴子稱大王啦,原來一直以為自己上麵還有高個子頂著,原來自己可能就是個子最高者了嗎?學習文史七年,不做老學究,靠著6歲開蒙,早慧,長輩言傳身教,讀史,讀傳,觀先人以求明智,十四歲,赴日以來,也算勤勉,讀完西方史,看光鮮,找陰暗,看機遇,看危機,看國家興衰。也就是有日本前輩努力過了,有些提純,總結,心得。中日畢竟文化貼近,站彆人的肩膀才窺見一些真東西。日本是實踐過的,西方藏的東西,也漏了些出來。

心路忐忑不為人知。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