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書局,翻譯,心路(1 / 2)

失敗的多了難免使人消沉,雖然三人少不了苦中作樂,相互激勵,但現實環境確實不容他們這些異類。

三日不溫,手藝生,不能一直空轉,京中五月以來康有為的譯書局,一直在京中達貴中散發書刊,講些西方見聞,都是些粗淺的東西,在權貴中投文揚名以求賞識,本就是常事,康此科雖然中了進士,但剛開始做官,位置太低是很難用的上他們的,所以並不太被三人看重,因中了進士又提昌變法,所以李國道前去拜訪過,但錯過了也沒法子。這刊一般人還看個新奇,可三人是留日歸來,真見過的,難免覺得無趣,本不在意,此時想先找個切合些專業的差事,陳克是外國文史,英語法語不在話下,李國道法律,英語也是精熟,就是蘇進工科專業,但日語也是沒得說啊,翻譯些英譯日的書不在話下。

這日三人到啦譯書局,和接待談了來意,待知三人都是留日多年的飽學之士,通報了主事之人出來接待,上茶閒談,對方是康有為弟子,康有為在老家有弟子一百多人,此人名叫謝溫,聰慧過人不到三十就考了舉人,和康一起進京趕考,但這科沒中,也就在此處一邊溫書,一點幫忙。

知道三人不是傳統讀書人,沒考過秀才,有些事也對三人直言而對,也沒有一些有功名的讀書人那種倨傲,令三人頗有好感,原來書局創刊半年,本就是為了結社,康有為,多讀書史,出生理學世家,(父親相當於是做過不少市級的教育局長?)自期甚高(有親戚做省長的,關係網很厲害),提倡變法,成一代名臣,趨炎附勢之輩挺多,但你們畢竟不是走科舉路的(不缺傳統讀書人),書局就是儲備人才,以壯聲勢,工錢不多,如果真有才,後麵可以進書會(此時一種組織形式,小型天地會?),結交會中英才,會中不少世家子弟,未來可期。有時間了可以介紹前去拜訪。

太高端了,三人還有什麼說的,對方還願意結交,約好日子就來。

聽著挺好,書局就是小作坊,發行不大,有門路買來外國的書,各個國家的都有,工作就是翻譯一些國外書籍見聞,編輯有人負責,也另外有幾個翻譯,科班就兩個,還有幾個野路子。

此時翻譯,非常困難,東西方社會活動不同,不相通的地方很多,如果沒了解過,不能想像對方的生活,你是無法寫下你自己都不知道的東西的。鴉片戰爭後,交流增多,但不成體係,非常淩亂,個人理解偏差大,西方個人可以用自己的封建史,去理解,一個活在封建時代的人,在東方如何去理解工業社會?好翻譯可以貼近對方的語境,知道對方從何來到哪去?為什麼。完全了解對方,這個時代中國誰做的到?留洋的人做翻譯,對沒去過工業社會?的人是可以做到降維打擊的,前提是理解工業社會。

留學的科班學長,調侃我們遇到好時候啦,清朝戰敗,所有清醒的人,都意識到要學習西法,帝師翁同龢,對主張變法的強學會,發行的《萬國見聞》介紹西方大為支持,所以這次來自薦的三人才都會被留下,以後要加刊,我們就有些忙不過來了。看的出來蹉跎歲月,為一個譯書郎,這次被帝師讚賞,也許未來可期,有些振奮,也感染了我們。會者不難,大家上手很快,量也不大。慢慢有安定之感。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