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消磨(1 / 2)

在清末富裕的家庭為了孩子考慮,會讓孩子開蒙,學習識字數數,以便將來生計打算。若是家中有餘財,孩子是讀書的材料,就會讓孩子進學,拜師,進學院,學習四書五經,以求科舉之路。那去海外求學西學呢?花費高昂,不僅要家庭富裕,還要有見識,因為西學可不能科舉考官,來學成歸國,能有工作嗎?有出路嗎?此時儒學還是正統意識形態,聖人學說,西學不過是蠻夷的學問,地位相當於現在疫情後的美分言論。

到了京城又有4人前去投靠親友,留下地址後彆拜彆而去,剩下三人張克,李國道,蘇進租下相鄰的房子,安頓下來,沒有可以直接投靠的親友,但親朋的親朋,鄉誼還是有的,前去拜訪走動,探聽消息也是應有之事。

轉日過去,待訪友歸來後,三人碰麵,互通消息,畢竟之前遠在日本通訊不便,很多都是大概消息,而不知細節。此時才知原來和日本開戰,一直分為兩派,求和、求戰的都有。皇上主戰,結果海軍全軍覆沒,陸軍在朝鮮也敗了。?正逢科舉考試,有一個叫康有為的舉子領頭帶著一千多舉子們發起了公車上書,上書內容大概分為4條,拒和,遷都,強兵變法。

在張克看來:

拒和,就不用賠錢,也代表沒有認輸。大國打小國,自古以來如果兵弱,就是打持久戰,消耗戰,直到小國民疲國亡,或者稱臣而降。賠錢不過是資敵,遲早還要打。

遷都,定是擔憂,海軍全滅後,海疆已然無防,日軍直接天津登錄,兵臨北京。說句謀逆的話,大清入主中原靠的是武力為根基,小族治大國,滿漢有彆,中間互有提防,如果政局不穩,就有亡國之禍,所以才著急求和。自太平天國後中央就不大控製的住南方,李鴻章在中央就有點政治妥協的感覺。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