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兵,陸軍在朝鮮戰敗了,如果將來敵人從天津登陸直擊北京,陸軍再敗,如何是好?
變法,這次輸給日本,說明了隻有學習西法才有出路,才能強國。這是根本。
西學領袖北有李鴻章南有張之洞。位高權重,實行洋務,學西學的,如果走官方的路數,有門路定該去走走門路。
還有就是聽說康有為,在北京開設報紙,宣揚西學,大組學社,有些聲勢,本來想前去拜訪,卻聽說康有為南下去了。
急切無用,隻能各處投帖,訪友,交友,熟悉北京,聽長者勸導,補補拉下的國學底子,各種亂七八糟的規矩,明的暗的,好不令人厭煩,又是無奈。
想三人,都自視英才,歸國想做些事去,卻如同身在泥垢,寸步難行,整日裡空談,賠笑,雞同鴨講,出去交友拜訪,自是要展現才學,才有可能被人看中,被人拿去用,證明有用,才算有了立足之地,做的好,有名聲,再轉進。張克還好些,畢竟曆練過,李國道和蘇進畢竟年輕,沒少和人嗆起來,清朝是個幾百年的王朝,傳統也是千年之久,一些經驗,規矩被世事檢驗,奉為金科。這些傳統根植於每個角落,每件事。西學出發點不同,或有共通之處,不同之彆,也是不勝列舉。論起來誰都說服不了對方,難免不合。畢竟道不同,不相為謀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