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2章 就差一個契機(1 / 2)

這姑娘好像對政策性的東西很了解。

冷千樾有針對性的問話,獨到深刻的見解,讓徐詩朗感覺到她對時下的政策好像早有預判。

難道這小小年紀的乾妹妹有先知先覺能力?

“大哥,我有聽收音機的習慣,我對象經常把各種報紙帶回家看,所以我對時下的政策多少了解一些”。

看大哥瞅自己的眼光裡帶著疑惑不解,冷千樾趕緊填空解釋。

穿書帶來的對大環境發展的先知先覺,雖然能給冷千樾帶來優勢,但也讓她得時刻提醒自己,不能一時衝動露了餡。

不然,大家會用怎樣的眼光看她?還不得把她當成怪物。

“是嗎?這種習慣很好,要一直保持下去”。

聽了乾妹妹的解釋,徐詩朗眼裡的疑惑慢慢褪去。

冷千樾的解釋似乎能說得通,畢竟在這個科技和通訊不發達的年代,獲知各種信息的途徑好像隻有這兩種方式。

......

冷千樾和大哥在探討國家政策,論證創業計劃時,大嫂周婉怡忙活了一大桌子飯菜。

“詩朗,二妹,小妹,洗手吃飯了,有些話咱們邊吃邊談”。

周婉怡不愧是個賢妻良母,不僅為人善良賢惠,廚藝也很棒。

一桌子色香味俱佳的飯菜吃得大家心滿意足。

肚子填得差不多了,幾個人放慢了吃飯速度,話題又回到冷千樾創業上。

“小妹,你開裁縫鋪,哦不對,你開服裝工作室,布料來源怎麼解決”?

冷千樾把裁縫鋪稱為“服裝工作室”,這一創意讓這個年代的徐詩朗眼前一亮。

自古至今,不破不立,不管做任何事,創新才是硬道理。

冷千樾的創意和設計理念,在這個年代無異於是新穎和超前的,一經推出肯定會吸引人們的眼球。

這點徐詩朗很有把握。

馬上就進入80年代了,人們的生活水平已經有很大改善,各種需求也在悄然發生變化。

他這個市委政研室副主任,對當前的民生需求比誰都了解。

鳳城這個以紡織工業為主的城市,是絲綢之路的起點,作為華國文明的發祥地,這個副省級城市的人們,穿衣打扮已經領先內陸其他城市。

鳳城的女人們,特彆是那些住在東郊紡織城的女人尤為講究穿戴。

她們個個都很注重服裝的設計款式,特彆喜歡那些時髦洋氣的衣服。

要不為什麼這個年代的東郊紡織城,會被稱為鳳城的“小香港”?

據說連那裡的阿姨大媽們穿戴都很時尚。

市麵上最流行的服裝一到鳳城的各大商場,立馬就會被擠破頭地搶購一空。

以至於商場為了安全起見,被迫在服裝鞋帽櫃台前焊接了粗壯結實的水管子,來隔開售貨員與顧客的距離。

雖然商場裡那些市麵上流行的服裝搶破頭也不一定能買到,但根本都入不了鳳城時尚女人的法眼。

她們向往那些顏色大膽,款式新穎,風格多變的服裝。

可那樣的服裝大多是來自港市的走私貨,根本到不了鳳城這個內陸城市。

六七十年代的鳳城流傳著這樣一句順口溜:“小女小女快快長,長大好進紡織廠,吃得好穿得靚”。

拿著高工資的紡織女工們哪個不舍得打扮?個個都想往時髦裡捯飭。

如果乾妹妹的服裝工作室,能設計製作出獨具一格的服裝款式,生意將來肯定錯不了。

通過對民生的了解,對各種信息的收集分析,徐詩朗對乾妹妹服裝工作室的發展前景充滿信心。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