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這良田無數的魚米之鄉,產出不知高了多少倍,竟然還看不上?
全都是家裡有礦嗎?
“皇上,各位大人,你們彆急,聽我慢慢解釋。
這事還要從塵王遷徙百姓說起...”
說到陸塵,正隆立刻來了興趣,眯著眼睛仔細聽。
同時還不忘觀察一眾官員的表情。
顯然,這是又開啟了吃瓜模式。
然後他就看到,官員們的表情越來越精彩,最後都是一臉便秘的糾結表情。
總結起那地方官所表達的意思,大體就是。
塵王遷徙了百姓,當時整個江南都炸了,彆說地主,官員們也受不了啊。
人都沒了,還哪裡是魚米之鄉,妥妥的四處皆荒啊。
朝廷沒了魚米之鄉的糧食供給,這才是大事啊。
當時的五府總督曾番禺便急了,拉著他們一眾官員想辦法,順便向塵王抗議。
再之後塵王就來了。
然後他非常耐心地給大家指出了一個嶄新的道路。
這路說來簡單,成立商會,出去經商。
可當時的官員哪理解這個,士農工商,商人都是倒買倒賣,就算賺錢再多,也解決不了大乾糧食問題啊。
最後還是五府總督曾番禺高瞻遠矚,力排眾議,堅決支持了塵王的大計。
再之後事情就一發不可收拾。
那地主成立的商會,跟著陸家就去了東西北三境。
一番折騰,還真被他們賺了不少錢回來。
不但有錢,還有好多廉價的勞力。
這些勞力吃的少,穿的破,沒要求沒誌向,那是相當懂事了。
於是這地就又種起來了,雖然人不是太多,還有地空著,但繳納賦稅還是不成問題的。
可就在地方官安心的時候,地主們又出了問題。
原本叫嚷著沒有勞力,被斷了財路的地主士紳,在去了一次邊境後,思想都變了。
他們很多人竟然不想種地,而是想去專職做商人。
尤其是那些西平商會的,張口閉口二十倍利潤,聲稱傻子才會窩在老家當地主。
可這怎麼行,就算為了大乾人吃飯,也不能讓地空著吧。
地方官最後沒辦法,直接攤派,所有地主不管你乾什麼,必須繳納足夠的賦糧。
而且嚴格指出,不要錢財,隻要糧食。
為此曾番禺還專門去了中州,請求陸家以商會的角度出手,幫忙督促。
於是在官府和商會的雙重壓迫下,地主士紳兼商人們不得不就範。
但上有政策,下有對策。
這些人怎麼可能放棄那二十倍利潤呢!
於是他們精打細算,合作共謀,高度分工,誠摯合作。
最後發展出了很多模式。
有的把土地無償送給不願外出的地主,還願意倒貼錢幫忙交賦。
有的是組成聯盟,專門安排人守家中糧交賦,方便大部分人外出經商賺大錢。
最狠的是那些西平商會的,他們竟然再次全員出動,經商中大肆采購西番糧食,運回來繳稅。
顯然,這些人都是會算賬的,把賺錢和交賦玩的相當明白了。
地主士紳如此,百姓們也不差。
塵王遷徙過後,還是有很多農民沒走,在故土上堅持的。
可沒過兩個月,他們就堅持不住了。
中州的老鄉來信了,說這裡有吃有喝有工錢,不用繳稅。
而且王府給承諾,以後還給分房...
當然,百姓們也不傻,天上掉餡餅的事,警惕心還是很強的。
可聽到天降白米的傳聞後,他們挺不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