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人是高殷的小名,他拿出文稿,恭敬地遞給高洋:“是篇故事,兒近日看三國誌有感,便構作‘演義’一篇,請父皇閱覽。”
高洋看著標題的《三國誌通俗演義》,來了些興趣:“噢?三國誌?是哪三國?”
楊愔起身回答:“應是《魏誌》、《蜀誌》與《吳誌》,太子言三國誌,應是將三誌合一。”
陳壽創作的三國誌,一開始是魏蜀吳三誌分開流傳,直到北宋才合做一起。因此提起三國誌,這個時代的人尤為陌生。
高洋看了兩眼,便坐直起來,將卷首語誦出聲:“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儘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白發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這首詩的格式雖然奇怪,但其中蘊藏著巨大悲愴與歎息之色,曆史的輿圖似乎在眼前緩緩展開,蒼涼之感襲來,眾人的心緒也不由變得悵然。
高洋品味片刻,莫名搖了搖頭,隨後遞給宦官齊紹:“念。”
齊紹識字,大聲誦讀:“話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周末七國分爭,並入於秦。及秦滅之後,楚、漢分爭,又並入於漢。漢朝自高祖斬白蛇而起義,一統天下,後來光武中興,傳至獻帝,遂分為三國……”
寥寥數語,便從周末概括到了漢末,漢朝舊事起伏,靈帝、十常侍、張角三兄弟接連出場,局勢跌宕,令高洋大為新奇,這種故事可沒聽過。像是鼓勵一般,高洋連連點頭,齊紹的朗誦聲愈發大了起來,吸引了西側的高湛等人。
東側倒是也有人注意,然而多是女子,聽了一會兒便回去稟報,似乎是不感興趣。
“榜文行到涿縣,引出涿縣中一個英雄。那人不甚好讀書;性寬和,寡言語,喜怒不形於色;素有大誌,專好結交天下豪傑……”
懂行的人聞言,便知道是蜀漢的先主劉備了,更懂行的人,就會覺得這是在暗指高歡和高洋。
因為劉備出身涿郡,神武皇帝高歡出身渤海脩縣,兩地相隔不遠,又同樣的姿容出眾、能得眾人之力,豪傑爭相依附。
且高洋登基之前不甚出眾,沉默寡言,好聽點說就是韜光養晦,正合劉備的“喜怒不形於色”。
可以想見,太子在寫這篇《三國演義》時,將皇帝和神武帝合在了一起。
第一卷的桃園結義,便是影射司馬子如、孫騰等配享神武太廟的功臣。
高洋自己也聽出來了,因此聽得頗為暢快。
齊紹也是個會說書的,他從未聽過三國故事,但讀到張飛,便知道這是個急性子,第二句開始就故意粗聲說話,還會加入些許情緒,漸漸地,齊紹抑揚頓挫的說書聲,將眾人帶到了書中的世界,機警的樂師再度改樂,配合他的語調。
“畢竟董卓性命如何?且聽下文分解。”
念完第一回,齊紹躬身遞回手上的文稿,等待高洋的反應。
高洋連忙道:“快快快!尚有第二回否?繼續!”
眾人都聽得癡迷,連康虎兒都為這段故事心馳神往,連忙屏住呼吸,怒目巡視周圍,被高殷發現,心中暗笑。
第二回開篇,張飛要殺董卓,被劉備和關羽攬住,引得不少人唉聲歎氣,高湛憤憤:“我看董卓這廝就不是什麼好鳥!”
楊愔等漢人撫須,似笑非笑,一句話暴露了他的曆史水平,日後董卓做的事情可大著呢,怎麼可能死在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