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99年11月9日。
星期二。
昨晚睡的很早,一大早趙世勳就起床,滿懷期待走出宿舍,準備去學校外報刊亭,買一份《文化日報》。
校門外有賣早餐的,紫菜包飯、麵包、三明治一類的,還有瓶裝牛奶。
看見報刊亭,三十多歲中年男子在擺弄報紙,趙世勳徑直走過去:“老板,買份《文化日報》。”
老板聽到動靜,抬頭看向他,在報攤上抽出一份《文化日報》遞給他。
“多少錢?”
“300塊。”
從褲兜內掏出三個硬幣,遞給老板,趙世勳又去買兩塊麵包吃,他不喜歡喝牛奶,特彆是不加糖的牛奶。
漢城大學,全名叫漢城國立大學,以後會叫首爾大學,現在漢城還沒有改名叫首爾,要等以後才能改名。
其實很多韓國百姓不想改名,這是沒有辦法的事,從美國半殖民開始,強迫韓國去漢化,文字、生活、包括語言。
現在很多韓國70、80歲老人,大部分認識漢字的,都會寫漢字,也能講幾句漢語,成長在二戰或二戰以後的韓國人,很少會寫漢字說漢語,隻有身居高位的人,還有參與學術研究的,才會寫漢字。
當這些老人去世後,整個韓國去漢化,基本就算完成。
趙世勳把韓國想象成一個年輕女子,開始嫁給華國,然後被曰本霸占,開始虐待,最後被美國拯救,當女子心中想念著第一個嫁給的丈夫後,現在的丈夫當然不願意。
現任丈夫要強迫女子忘記從前的丈夫,女子無力反抗,沒有現任丈夫的保護,它又會被名叫曰本的強盜霸占。
為了生活,女子隻能忘記第一任丈夫。
被迫改姓,嫁雞隨雞,嫁狗隨狗,韓國現在嫁給美國,當然要聽從美國的指示。
這就是韓國的困局。
朝鮮雖自立,情況也好不到哪裡去,它先嫁給蘇聯,最後蘇聯破產,它被拋棄。
大國就像男子,小國就像女子,男子有錢、有實力,女子就趨之若鶩,男子貧困,女子自然而然會投奔有錢、有實力的男子。
為了生存,誰也不比誰高級。
這隻是趙世勳的比喻,反駁他的人,肯定很多。
韓國互聯網才剛剛興起,大部分還是通過報紙、書籍、電視、電影院,看新聞、小說、電視劇、電影…,來了解這個世界。
以後互聯網興起,新興媒體會對傳統媒體有所衝擊,從傳統媒體嘴中爭搶食物。
現在傳統、新興比例具體沒有統計過,可以肯定傳統媒體比例高,畢竟還沒有類似某點、某站、某新聞、某博這種新興媒體。
原本以為自己牛畢吊炸天,現實就是人們並不太關心趙世勳是誰,《醉畫仙》寫的好壞,與他沒有關係,人們隻關心張承業是誰?
要是在《醉畫仙》中,添加一些淫事、色情,還有YY一些的情節,購買報紙的人,也許會增加。…
畢竟有些名氣的古人私生活,現代人很感興趣,不論真假,先讓自己過癮再說。
原本高高在上的形象,瞬間低落穀底,人們很喜歡這種感覺。
人們不喜歡看朱夫子的《四書章句集注》,隻喜歡看有人說,朱夫子與兒媳婦扒灰。
當人被欺負的時候,總想要為自己找借口,明末、民國時朱夫子就成為批判的對象。
朱夫子誘奸兒媳婦,這事根本就是子虛烏有,朱夫子兒媳婦根本就沒有懷孕,近人根據南宋當時汙蔑朱夫子罪狀:“塚婦不夫自懷”一事幻想而來。
嚴蕊之事,更是子虛烏有,朱夫子上任時,嚴蕊已經被抓進牢裡,又不久後輕罪釋放,她與朱夫子見都沒有見過。
嶽霖根本就沒做過浙東提刑,事實上朱夫子與嶽霖的私交很好,朱夫子的父親因反對和議,遭秦檜貶斥而死,朱夫子與嶽霖可謂同仇敵愾!
趙世勳有多愛儒家文化,就多痛恨儒家文化。
喜歡是因為儒家文化的包容大度,痛恨的是從來不在自身找原因。
明末與近代,通過貶低朱夫子,給他身上潑臟水,用來打擊儒家文化,編造的故事,又可氣,又搞笑。
裹小腳這事也能罵朱夫子?
人們所認為的聖人,不能有一點汙點,有一點就不配做聖人。
朱夫子生前從未想過做聖人,也從來沒有說過他是聖人。
是後世明太祖朱元璋強加在他身上的,是清朝統治者推崇他當聖人。
朱夫子總不能從墳墓爬出來,反對強加在身上的聖人吧?
被誤讀的朱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