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古典密碼體係對於30年代隻能依靠人工來破譯的情況來說,工作量非常之大。
而各國都知道這種密碼體係用久了就有被人發現規律破譯的風險,就以二戰中常見的間諜電台舉例。
一個安插在山城的日軍間諜電台,他們的任務就是向遠處機場的日陸軍航空隊報告山城的天氣。
以便在晴朗的無霧無雨,可見度高的天氣時出動轟炸機,能更精準的轟炸目標。
那麼它發送的電報內容大體上基本是就是,今天晴適合轟炸,今天大霧不適合轟炸,夾雜著大量諸如此類的天氣名稱。
時間一久就會破譯人員就會根據山城的天氣,破解代表各個天氣詞的密碼。
比如晴天反複出現的一組密碼是1123,那麼1123就代表是晴。
以此類推,就玩跟填字遊戲一樣,進而然後一點點的破譯整套密碼。
鑒於這種原因,二戰中的各國軍事密碼都會定期進行更換,哪怕是沒有發現任何敵人破解的跡象。
這種情況下,往往等你好不容易花了大量的時間精力,搞明白敵人的一套密碼後,敵人又換了個新密碼。
很多情報都是有時效性的,不能在有效時間破譯,就算是後來破譯了,作用也不大。
而這種能把人逼瘋,逼死的古典密碼,在現代計算機麵前就是個弟弟,還是弟中弟。
就連理論上每天都會一套密碼的漢斯恩尼格瑪機,在現代計算機麵前也撐不住一個小時。
一句話,隻要有足夠多的樣本,沒有現在普通計算機破譯不了的古典密碼。
這是古典密碼的局限性,無論它的加密技巧多麼複雜精巧。
甚至從算力上來說,現在隨意一台智能手機,拿到二戰時期也能輕易破解這些古典密碼,無非是時間用多用少而已。
就連美利堅登月的阿波羅11號使用的導航計算機618天才能乾完的計算量,現代手機手機1秒鐘就可以乾
完。
就不用說破解一些純文字遊戲的古典密碼了。
最近這半個月,馬良設計的程序自動收集了足夠的樣本,早在幾天前,大量的加密電報就任由馬良查看了。
不過真正的絕密電報還是不能輕易破解,比如那種樣本太少的密碼,或者是使用冷門密語的。
就比如冷戰期間,美利堅破解了天朝的一封電報。
“邱小姐已經穿好衣服,正在梳辮子”
這些字單個誰都認識,但是連起來就是另一套絕密密語,真正的意思是:
核彈已經完成裝配,正在插雷管。
樣本太少的情況下,就算是超級計算機來也不能破譯這些深層加密的密語。
馬良在各個國家的密碼中挑挑選選,最後挑上了日軍的外務省使用的無線電密碼。
這套密碼是由日本窮一國之力自主設計完成號稱不可能被破譯的密本,號稱紫密。
作為專業特工,馬良對其他領域的曆史或許不太清楚,比如民國時期的電壓這種冷門知識,馬良就完全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