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0章 大頭(1 / 2)

公元1427年11月29日,朱祁鎮出生於皇宮,親生母親胡善祥,因為早產,被假死,被宮女紀氏所救,被孫氏收養,對外宣稱,就是自己生的孩子。

這恐怕是大明王朝第一個,父親是皇帝的情況下,出生的第一個太子,可以說一出生就確保擁有當太子的資格。

馬小帥真覺得這是幸運的,然而宣德3年,出生不到三個月,公元1428年2月6日,被立為皇太子。

現在是想明白了,果然能當皇帝的,都他娘的不是傻子。說起這個朱祁鎮,馬小帥還是非常深刻的意識到,這小孩子從小頭就特彆大,頭大才能聰明,至少古代的人是這樣認為的,幸虧是個早產,真要順產,恐怕得要一條命。

定做的帽子都給加大尺寸,朱瞻基看到兒子稍微大一點,並開始選了幾個太監,在身邊照顧朱祁鎮,其中就有一個影響曆史的人物,太監王振。

馬小帥突然想到,這個王振可不簡單,曆史上的明朝四大太監之一,具體出生於哪一年,有很多說法,還有再說,他和朱祁鎮年紀差不多,也有再說,王振結婚有孩子,自己動手當太監。

現在自己過來啦,馬小帥決定親自去一趟,來給這個大太監考證一下。於是馬小帥便來到皇宮,開始調查王振的記錄,考慮到古人沒有身份證,同時也有可能自己造假,所以自己還是務求一次性調查清楚。

據說王振出生於公元1410年,字美旭,在大明朝的時候,老家在大同府蔚州薄家村,也就是現在的張家口市,蔚縣湧泉莊鄉。因為這個曆史變更的太大,很多村莊也發生了改變,具體是哪個村就不能確認了。

畢竟關於這個太監的身世,有很多說法,馬小帥隻能一點一點考證,大明黃溥在《閒中今古錄摘抄》明確說明,王振居然有孩子。據說這個人,因為科舉失敗,為了逃避懲罰,選擇入宮當太監。

金庸的祖先査繼佐寫《罪惟錄》(原名《明書》)時,認為,王振是一個負責教育的官員,庸庸碌碌無為,為了逃避發配邊疆,所以選擇了入宮當太監。

皇宮裡得到的信息,馬小帥覺得王振可能隱瞞了自己的過去,所以決定親自出發,去一趟張家口,就想看一看,這個王振到底是什麼來路。

馬小帥一路溜溜達達,就來到了張家口,經過打聽,才找到這個地方,到了王振的家鄉,這就好辦很多了,畢竟王振這個時候,還沒有出名。

那麼王振當年,到底是多大?到底出生於,哪一年?明朝的少年,到底有多大?

明太祖朱元璋時期,男孩要16歲,女孩要14歲,才能夠結婚。這意思就是,你如果在大明朝屬於成年人的話,男性應該16歲,雖然朝廷禁止早婚,但是,民間的年紀算法,跟我們現在都不一樣,他落地算一歲。

怎麼解釋呢,比如說有個小孩,他在陰曆除夕當天晚上出生,定個小孩按照我們現在的說法,出生還不到24個小時,但是第二天就是陰曆的大年初一,按照現代人的做法,應該叫一歲了,兩天。

但是按照古代的算法,這個小孩已經兩歲了,如果按照這個進行計算,明朝決定男性結婚的年齡,大明王朝的規定,應該是14周歲。

雖然朝廷禁止早婚,但是民間依然存在,因為老百姓就認一個理,我願意就行,法律願意怎麼罰款,我找找關係,找找熟人,送禮就能夠解決問題。

對於老百姓結婚,當官的也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馬小帥在當地打聽才發現,王振並不是一個孤兒,不但有兄弟姐妹,而且還不少。

王振在他12周歲,就結婚了,在13周歲的時候已經有個孩子了,並且當地還有一個廟智化禪寺。

這個王振,還是一個表麵上信奉佛教教徒,其實壓根就不是,馬小帥通過當地的走訪才發現,彆看王振天天嘴上說,我就是個草民,因為有機會,所以就當太監了。

王振究竟是哪一年入宮的?又在家鄉發生了什麼?馬小帥還是非常感興趣,恐怕這時候陪伴在朱祁鎮身邊的王振,永遠都想不明白,為什麼有人會對自己特彆感興趣?

明成祖朱棣是在公元1420年,把明朝的首都從南京遷都到了北京,那麼北京的皇宮的太監準備的會更早。

但是馬小帥發現時間有點久了,自己當時沒想到,所以忽略了這個細節,現在要想在尋找,還真有點困難。

當時的北京要尋找一批小太監,那麼王振是最有可能的,遺憾的是是在太監的記錄裡麵沒有,也就是說公元1420年,明成祖朱棣遷都的時候,王振當時在哪裡,恐怕這個找不到。

雖然當時明成祖朱棣,需要大量的有文化的太監,並且在皇宮當中也開設了學習文化知識的地方,隻不過這個機構屬於臨時的,短期培訓班。

馬小帥發愁了,自己如果想尋找關於王振更多的線索,家鄉打聽也終於打聽到了一點,王振家鄉的人也有很多說法,有的說是出生於公元1400年,又在說出生於公元1401年,但是,馬小帥還是找到了王振的侄子。

親人之間的說法還是比較靠譜的,按照族譜上的記載,王振應該是出生於公元1401年,因為家裡的條件勉強還可以,所以讀書識字,曾經在私塾裡讀書。

因為父親死的時候分家,弟兄兩個分家之後,順便就給王振結婚了,所以王振是在公元1411,就結婚了,女方大三歲。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