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文臣們則麵露憂色,他們擔心史侯會借此機會推薦自己的人選,從而引發更大的爭議。
仁康帝微微皺眉,目光銳利地看向史侯,緩緩開口:“哦,那愛卿以為該派何人前往?”
史侯心中早有打算,他微微一頓,然後說道:“榮國公賈源,不僅威望卓著,且早年曾隨太祖征戰四方,對外族習性頗為了解。更兼其為人沉穩機智,善於察言觀色,若由他擔任此次和談使者,定能不負陛下所托。”
此言一出,朝堂之上再次掀起波瀾。榮國公賈源,作為開國功臣,其威望與地位在朝中無人能及。然而,他年事已高,且多年未涉朝政,此次突然被史侯提及,讓眾臣都感到意外。
仁康帝目光深沉的看向史侯,片刻後,他緩緩開口:“榮國公,確實是我朝之重臣。然而,他年事已高,此次和談又關乎國家大局,朕擔心他的身體難以承受。”
史侯心中早有打算,他微微一頓,然後繼續說道:“陛下所言極是,源公年事已高,確實令人擔憂。但臣以為,人們常說虎父無犬子,榮國公雖上了年紀,可他的兒子賈代善,長孫賈赦,皆是才俊出眾之輩。
尤其是賈赦,他不僅繼承了榮國公的智慧與勇氣,更是在陛下身邊曆練多年,可謂是年輕一輩的翹楚。
再者,榮國府背後的東北軍,更是我朝之精銳,其威名遠播,足以震懾宵小。若由賈赦前往,不僅能在和談桌上彰顯我國之實力與誠意,更能在關鍵時刻,以東北軍為後盾,確保和談的順利進行。
臣鬥膽建議,陛下可斟酌考慮,讓賈赦作為副使,陪同榮國公一同前往和談。這樣既能確保和談的成功,又能讓年輕一輩得到曆練,為我朝培養未來的棟梁之才。”
此言一出,朝堂上再次熱鬨了起來。那些與榮國府素有間隙的朝臣,此刻也紛紛出言附和。
太子一係的官員見狀,更是唯恐天下不亂,也紛紛站了出來。
仁康帝看著底下鬨哄哄的大臣,眼底寒意漸濃。他輕咳一聲,瞬間讓朝堂上的喧囂安靜了下來。
“諸位愛卿,”仁康帝緩緩開口,聲音沉穩有力,“國家大事,豈容爾等如此喧嘩?今日議題,關乎國家和平與穩定,朕希望諸位能以大局為重,勿要因個人恩怨而誤了國事。”
朝堂之上,大臣們聞言皆是一凜,紛紛低下頭,不敢直視仁康帝的目光。
仁康帝冷冷的掃了史侯一眼,冷聲道:“朕打算往東北增軍,聽聞愛卿長子文韜武略,頗有建樹,不知可否為國效力,前往東北協理軍務?”
史侯聞言,心中一驚,額頭瞬間滲出了細密的汗珠。
“陛下,”史侯小心翼翼地開口,聲音中帶著一絲顫抖,“犬子雖有些許才學,但尚年輕,缺乏曆練。東北軍務繁重,臣恐犬子難以勝任,恐誤了陛下的大事。”
仁康帝聞言,嘴角勾起一抹冷笑,目光如炬地注視著史侯:“史愛卿此言差矣。國家興亡,匹夫有責。賈鼏求學多年,如今正是彰顯其才學之時。再者,軍中曆練,方能成就大器。史愛卿莫非是擔心愛子在軍中有所閃失,故而不敢讓其前往?”
史侯聞言,臉色更加蒼白,額頭上的汗珠滾落而下。他深知,仁康帝此言已是在敲打他,若再推辭,恐怕會惹來更大的麻煩。
“陛下,”史侯咬了咬牙,終是下定了決心,“犬子雖年輕,但臣願讓其前往東北,為國效力。”
仁康帝聞言,滿意地點了點頭,目光中透露出對史侯的讚許:“史愛卿能如此深明大義,朕心甚慰。國家正值用人之際,需要像史愛卿這樣忠心耿耿、勇於擔當的棟梁之才。諸位卿家當以史愛卿為榜樣,齊心協力,共謀國事,為朕分憂,為百姓謀福。
說到這裡,仁康帝的語氣微微一頓,目光掃過全場,繼續說道:“晚些時間,朕會讓人統計一下,看看還有哪些官家的子弟願意為國效力。朕希望,諸位愛卿不要藏著掖著,有合適的人選儘管推薦。年輕人嘛,就該多曆練才是。”
眾臣聞言,有的麵露沉思,有的則微微頷首。然而,在這沉默的氛圍中,武將們的反應尤為引人注目。他們摩拳擦掌,眼中閃爍著躍躍欲試的光芒,仿佛已經迫不及待想要看到自己的子弟在邊疆建功立業,為國家爭光。
“陛下英明!”一位武將率先開口,聲音中帶著激動與敬意,“臣家中子侄,自幼習武,一直夢想著能夠為國效力,保衛邊疆。臣願意推薦他們前往東北,為國捐軀,在所不辭!”
“臣也願意!”另一位武將緊隨其後,聲音堅定而有力,“臣的兄弟子侄們,個個都是英雄,他們渴望在戰場上證明自己,為國家立下赫赫戰功。請陛下給他們一個機會!”
隨著武將們的紛紛表態,朝堂上的氣氛瞬間變得凝重而詭異。大臣們麵麵相覷,心中暗自揣測著仁康帝的意圖,同時也為自己的家族子弟的未來擔憂。
仁康帝見狀,嘴角勾起一抹冷笑:“著禮部侍郎張瑞祥出使羅刹,表明我朝對於邊疆局勢的嚴正立場。若羅刹國仍冥頑不靈,妄圖侵犯我國領土,則由二皇子水禔親率大軍,誓要保衛國家疆土,維護百姓安寧。
同時,朕決定,三日後,諸位愛卿家的子侄,凡有誌於為國效力者,皆可隨同大軍一同出發,共赴邊疆,為國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