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0章 出兵羅刹國(中)(1 / 2)

“陛下,臣以為,與羅刹國開戰並非上策。”戶部尚書李大人站了出來,拱手說道,“我朝與羅刹國交戰多年,雙方各有勝負,若貿然開啟戰端,隻怕會勞民傷財,得不償失啊。”

“李大人此言差矣。”兵部尚書張大人反駁道,“羅刹國屢屢犯邊,若不嚴懲,我大盛朝的威嚴何在?邊疆百姓又怎能安居樂業?”

麵對兵部尚書張大人的反駁,戶部尚書李大人微微皺眉,但並未退縮,他繼續說道:“張大人所言雖壯,然則國家之治,非止於兵戈。我朝正值盛世,百姓安居樂業,若因一時之氣而興兵,恐傷國本。

且羅刹國地廣人稀,民風剽悍,若戰事一起,必將是曠日持久之戰,我朝能否承受得起此等消耗,尚需三思。”

朝堂之上,氣氛驟然緊張,兩大尚書各執一詞,其餘大臣也紛紛表態,或支持李大人,強調民生之重;或力挺張大人,主張以武力扞衛國威。

仁康帝端坐龍椅,目光深邃,似乎在權衡著每一句話的分量。他輕輕抬手,示意眾人稍安勿躁,待朝堂再次安靜下來後,緩緩開口:“二位尚書所言皆有其理,然則朕以為,國之大者,在於民心,在於社稷。羅刹犯邊,實乃挑釁我大盛朝之威嚴,若置之不理,民心何安?社稷何存?”

他語氣一頓,目光更加堅定:“但朕亦知,戰事一起,百姓必受其苦。因此,朕決定,一方麵加強邊防,嚴陣以待;另一方麵,派遣使者前往羅刹,探其虛實,尋求和談之機。若羅刹願退兵止戈,自是上策;若其執迷不悟,我大盛朝亦不懼一戰!”

李大人目光轉向鴻臚寺卿,期待能從這位專司外交事務的大臣那裡捕捉到一絲和談的曙光。鴻臚寺卿感受到李大人的注視,微微頷首,神色凝重而沉穩。

“陛下聖明,臣以為,和談之路雖難,卻非不可行。”鴻臚寺卿拱手說道,聲音中帶著一絲不易察覺的堅定,“羅刹國雖強,但其內部亦非鐵板一塊。我朝若能派遣精明強乾的使者,攜帶厚禮,以誠相待,或可探得其內部矛盾,找到和談的契機。”

他頓了一頓,繼續說道:“況且,我朝與羅刹國之間,並非沒有共同利益。若能通過和談,達成某些互利共贏的協議,不僅可解當前之困,更可為未來兩國之間的和平共處奠定基礎。”

李大人聽後,心中稍感寬慰。他深知,鴻臚寺卿在外交事務上素有建樹,其言必有其道理。他轉而看向仁康帝,剛要推舉使臣人選,就聽到武將行列傳來一聲冷笑。

這聲冷笑在朝堂之上顯得格外刺耳,瞬間吸引了所有人的注意。武將行列中,一位身著鎧甲的將軍跨前一步,麵容冷峻,眼神中透露出不屑與挑釁。

“哼,鴻臚寺卿此言差矣。”將軍拱手,但語氣中並無半點敬意,“和談?那不過是軟弱者的借口罷了!我大盛朝自古以來便是泱泱大國,何曾畏懼過任何挑戰?羅刹國雖強,但我大盛朝的勇士亦非等閒之輩,豈會因一時之利而放棄戰鬥到底的決心?”

將軍的聲音鏗鏘有力,每一個字都像是重錘一般敲擊在朝堂之上。他的目光如炬,掃視過朝堂眾人,仿佛要將每一個反對的聲音都壓下去。

“況且,”將軍目光如炬,掃視過朝堂眾人,“和談不過是延緩戰爭的手段,難道真要等到羅刹國的鐵騎踏遍我大盛朝的每一寸土地,才後悔今日未能果斷出擊?那時,民心已失,社稷難安,再談和談,豈不是為時已晚?”

此言一出,朝堂之上再次陷入一片嘩然。武將們紛紛點頭,讚同之聲不絕於耳。他們眼中閃爍著對石將軍的敬仰與對戰鬥的渴望,仿佛已經看到了自己在大盛朝的疆場上奮勇殺敵的英勇身姿。

而文臣們則麵露憂色,顯然對石將軍的激進言論感到不安。他們深知戰爭的殘酷與破壞力,更明白和談對於維護國家穩定與和平的重要性。然而,在石將軍那強大的氣場下,他們卻隻能默默無語,心中暗自擔憂。

“石將軍言之有理。”仁康帝緩緩開口,聲音中帶著一絲威嚴與沉穩,“然而,鴻臚寺卿所言亦非無稽之談。和談與戰爭並非水火不容,而是可以相輔相成的。我大盛朝既要有敢於亮劍的勇氣與決心,也要有善於外交的智慧與謀略。”

仁康帝的話語如同一劑清涼的風,吹散了朝堂上的些許火藥味。他繼續說道:“朕決定,派遣使者前往羅刹國進行和談試探。同時,加強邊防軍事準備以防不測。至於使者的人選……”

仁康帝的目光在朝堂上掃視了一圈最終停留在了李大人的身上。“李愛卿可有人選推薦?”

李大人心中一緊,他知道這是一個關乎國家命運的重任。他深吸一口氣穩定心神然後拱手說道:“臣推薦禮部侍郎張瑞祥擔任此次和談使者。張大人精通多國語言且為人機智勇敢善於應對各種複雜局麵。”

仁康帝微微點頭,剛要開口,就看到現任保齡侯,史氏的兄長,賈赦的親舅舅,越過眾臣,站了出來。

“陛下,臣以為李大人所薦之人雖有其長,但未必能勝任此等重任。”史侯的聲音洪亮,在朝堂上回蕩,瞬間吸引了所有人的注意。

李大人聞言,臉色微變,他沒想到保齡侯會在這個時候站出來反對。他看向史侯,眼神中帶著一絲不解與疑惑。

仁康帝的目光也轉向了保齡侯,他微微皺眉,似乎對他的突然發言感到有些意外。但他很快便恢複了平靜,淡淡地問道:“哦?史愛卿有何高見?”

史侯拱手行禮,然後朗聲說道:“陛下,和談之事非同小可,關乎國家之安危、民族之榮辱。張瑞祥雖有其才,但缺乏足夠的經驗和威望,難以在羅刹國麵前展現我大盛朝的威嚴與實力。

臣以為,應選派一位更有分量、更有經驗的大臣前往,方能彰顯陛下對和談的重視與誠意。”

此言一出,朝堂之上再次陷入了短暫的沉默。武將們紛紛看向史侯,眼中閃爍著讚同的光芒,他們覺得史侯說得有道理,和談確實需要一位更有分量的大臣去主持。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