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趙老爺子的三女兒趙如玉出門子,說來這門親事還是趙振興牽線搭的橋。
男方是他在縣城長做活計那家掌櫃的朋友,家裡開了一家磨坊,那家磨坊的老板姓張,磨坊就叫張氏磨坊。是祖上傳下來,在縣城附近小有名氣,家底殷實,就一個兒子,想找個品貌出眾,家世相當的媳婦,但是在縣城裡好的瞧不上他,差的他那兒子又瞧不上彆人,就這樣耽擱了兩年,翻過年就快二十歲了。
磨坊的老板頓時急起來,他這兒子是他年約四旬才得的,眼看著自己已是年邁,生怕自己一旦有個不測,臨死還看不到兒子娶妻生子。便開始往各家媒婆送禮,四處托親朋好友說媒,並放出風聲,女方家不拘是什麼條件,隻要人品好,賢惠能乾的就行。
趙振興的心思就活絡起來,他仔細打聽了一下那家磨坊家人的品行,打聽出來一家都是比較本分實在的人,做生意的名聲也都還不錯,那小夥子長得也還算周正。
他想到自家還未婚配的小妹,他悄悄地給那掌櫃透了個話音。那掌櫃一開始還沒放在心上,後來那朋友拜托到他這裡來,推辭不過,那掌櫃想起趙振興跟他提過自家的妹妹,讓人找了他。
趙振興這才回家把這好消息告訴了趙老爺子,趙老爺子也在為小女兒的親事發愁,小女兒是三個女兒裡長得最出挑的,性子也好,這十裡八鄉的小夥子他琢磨了一遍,就沒找到可心的。
現在趙大郎找的這個先不說彆的,家在縣城有個磨坊還又是獨子,女兒嫁過去以後肯定不要下地乾農活。再說了有個女婿在縣城,人麵廣些,以後還可以稍微提攜提攜娘家的幾個兄弟。
趙老爺子越想越覺得可行,就連一向有些挑剔周氏也覺得這門親事不錯,趙振興馬上又把這邊的回音遞給了掌櫃,兩家開始商量了時間相看。果不其然,那磨坊家兒子一眼就相中了趙如玉,隔了兩天就找了媒婆挑了個好日子來趙家提親,兩家很快交換了庚帖合了八字,下了小定。
整件事情都是趙振興跑前跑後的兩邊遞消息,等到磨坊那邊提出想年前就把趙如玉娶進門。把聘禮加到一百兩,另外四時衣裳各六套,還有兩副銀頭麵,另外補足一年四時八節的禮,可謂是做的麵麵俱到。
雖然當年就要成親,有點出乎趙老爺子的預料,但想到小女婿翻過年就二十歲了。有錢沒錢娶個媳婦好過年,其他方麵做的麵麵俱到,一點也沒有慢待他家閨女的意思,趙老爺子想想,就點頭答應了。
並關照周氏,除了以前給趙如玉備得那些嫁妝,再從聘禮裡拿出來三十兩銀子做為壓箱底。男方家拿來的那些禮品,除了一些給他們老兩口的,以及一些吃食類的,其餘全部給趙如玉做嫁妝帶走。
周氏沒有不同意的,趙老爺子看重三女兒,她心裡彆提多高興。她也投桃報李,把從禮品裡挑出來的一些吃食還有一塊藍色的細棉布讓趙振興帶回去。還在她走得比較近的幾個老姐妹之間說趙大郎這個哥哥做事靠譜實在。
整個趙家空前的和睦起來,趙老爺子知道了讓周氏整了一桌菜,他把三個兒子都叫過來,除了小兒子尚小未曾飲酒,三人都喝醉了,趙老爺子一直喃喃的說家和萬事興。這段時間大兒子做的事情讓老爺子心裡格外的熨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