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有想著讓兒子讀書考功名的,不過少,更多是想讓孩子讀書識字,以後去縣城裡當學徒或者找個體麵些的活計,不至於像他們一樣一輩子在地裡刨食。
何文靜似模似樣的走到潘秀才院子外的梧桐樹下,再靠著樹坐下來,聽裡麵傳出的讀書聲。
一陣童聲朗讀之後,潘秀才開始講釋義了。
今天潘秀才講的這段何文靜已經學過了,正好聽他細說典故。
“昔仲尼,師項橐,古聖賢,尚勤學,趙中令,讀魯論,彼既仕,學且勤,披蒲編,削竹簡,彼無書,且知勉”這是列舉的一係列大儒學者們勤勉好學的故事。【2】
比如孔子就向一位魯國的神童項橐請教學問,還有一位叫趙普的大官,都當了中書令了仍然手不釋卷努力讀書。還有西漢時路溫舒,更是把文字抄在蒲草上。
何文靜聽到這裡也驚訝了,真有人把字寫在蒲草上嗎?就是不知道是多大的草葉了,而且墨跡在葉子粘得住嗎?
小小開個了腦洞,何文靜又聽潘秀才繼續說。
還有個叫公孫弘的人,為了讀書,他還將春秋刻在了竹子削成的竹片上。然後做總結:路溫舒和公孫弘都很窮,買不起書,可是他們還是不忘勤奮學習。
所以你們也要努力讀書。
何文靜覺得潘秀才要表達的意思應該就是這個了。
這一段講完,潘秀才就讓幾個學生開始朗讀背誦了,然後再讓他們默寫,接著是抽背昨天的,基本就是這樣了。
何文靜看天色將晚,這裡也快散學了,就起身準備回家,卻不料被叫住了。
“你先彆走。”
何文靜轉身,是潘秀才。
“潘夫子好,不知您叫我何事?”難道是偷聽被發現了?
他這幾天都是在他們散學出門前就離開的啊,期間他也沒見潘秀才出來過,怎麼就被發現了呢。
“你這幾天在我院子外的這課梧桐樹下坐著,是在乾什麼”潘秀才捋著胡子慢悠悠的問。
何文靜看著潘秀才的神色,又聽他說這幾天都見到他在這裡,猜他應該也知道了,就直接說:“我聽見夫子在裡麵講書,覺得很有意思,就坐在這裡聽。”
“你聽得懂?”潘秀才好奇了。
“恩,算是聽得懂吧。我幾天前也讓我娘買了一本《三字經》,以前聽過彆人讀過這書,現在正自己照著在學字,就是不知道裡麵的意思,現在聽了潘夫子說的,我大概就懂了。”何文靜據實回答。
這下潘秀才更感興趣了。
“那你會背嗎?又會寫多少?”
“會背,現在已經會寫一半了。”
何文靜答完就開始背誦起來,又在地上慢慢寫了幾個字。
“好!好!孺子可教也。”潘秀才很欣賞這個看起來才七八歲的孩子,等他又抽了幾段典故,見他也能答上來後就更滿意了。
“我看你讀書還算有天賦,聽你說每日練字也算刻苦,怎麼家中沒有讓你來讀書?”潘秀才自己問完也知道,估計是家窮。
他捋了捋胡須,有些為難。他靠著學生們的束脩生活,肯定不能開這個先例讓這孩子免費來讀,可是他讀了一輩子書,也知道這個孩子如果能堅持讀下去,肯定會比他走得更遠。
潘秀才沉吟了一會開口道:“我這裡的束脩是每年銅錢五百文,外加一鬥米,既然你家中困難,也可以不必一次交齊,隻要分次在一年中繳納齊全就可,你覺得怎麼樣?”
何文靜眼睛一亮,知道這也算是一種優惠了,大概就跟現代的分期付款還不收利息差不多了。
隻是這樣一來,他下午就沒時間在家裡幫著乾活了,還是得跟方氏商量一下,不過他覺得自己有把握能說服方氏。
果然,何文靜把潘夫子跟他說的話給他娘說了後,方氏就沒有直接拒絕,而在何文靜說潘夫子那裡有許多書,到時候他去上學就可以再另外學到更多的書後,方氏就同意了,她是知道書有多貴的,上次給兒子買的薄薄的一本書就費了老多錢。
何文靜第二天下午就拿著自己的那本《三字經》去了潘夫子的私塾,他到得早,此時屋中到了的學生,除了他就隻有一個李石頭。
李石頭就是租何家地的那家人,李石頭是家中幺子,今年九歲。
“文靜!是你?你怎麼也來讀書了?”李石頭看見何文靜,驚喜非常。
要說他能出來念書還是多虧了何家,因為今年他家的收成肯定會比往年多,他娘就說家中三個兒子,以後再分家,估計到時候地就不夠了,分到每家頭上說不定飯都吃不飽。
乾脆現在就趁小兒子年紀小,花錢讓他去讀書,以後就不給他分地了,讓他大了去城裡找活乾。
這件事他們三兄弟都沒意見。
他大哥二哥都是隻知道使蠻力的,而且現在年紀也大了,雖然現在家中給弟弟花錢,可是以後就不用再分地給他了,因此也沒意見。
而李石頭自己也是願意的,他很羨慕能認字的人,就算以後家裡都不分地給他,可是他相信隻要自己認字了,肯定也能找到活乾養活自己,說不定比種地還好,因此他也是一百個願意的。
“對啊,我也來讀書了。石頭,你知道哪裡沒人坐嗎?”何文靜問他。
“這裡的位置不固定的,來得早的就可以隨便坐,你想你坐哪就可以坐哪。”李石頭現在還興奮的很,拉著何文靜就讓他挨著他坐。
何文靜聽完,就在李石頭旁邊的一張案幾上坐了下來,跟他做了同桌。
再後來,陸陸續續的也有好幾個村中的小孩來了,見今天多了一個人,大家好奇的看了一會就自己坐下了,隻有最後進來的何文茂,一直用眼睛瞪著他。
作者有話要說:【1】【2】關於蒙學書籍內容介紹來源於網絡資料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