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善意(1 / 2)

府試放榜之後, 何文靜等一眾參考學子則均銷假回了書院。

院試是明年的八月,每三年舉行兩次,去年已經舉行過一次, 他那位李姓師兄就是在去年考中的秀才。

據說考中時也十分年輕,才二十一歲,加上家中殷實, 因此才讓他老師起了嫁孫女的念頭。

何文靜沒想過這些, 他總覺得不滿十八歲就不算成人, 讓他現在就考慮結婚生子實在是太為難他了。

幸好譚之問也沒這個打算,不得不說兩人就這件事算是不謀而合。否則譚之問要真向他透露出這方麵的意思來,那何文靜才是真的不知道要怎麼辦才好了。

回到書院後, 何文靜的日子又恢複到了以往。不同的是, 現在張茂林和陳運年也來了縣城,每次到了他該回家的時候, 三人便會約在一起回柳溪村,次數一多,兩人連帶著也跟程唯山和曹致遠熟識了起來。

然後,張茂林和程唯山兩個性格都有些逗比屬性的人就越來越好, 用陳運年的話說,兩人都快好的穿一條褲子了。

這話雖有些誇張, 不過也可見一斑。可能性格相似的人就比較容易找到話題聊, 何況他倆還都是外放型的性格。倒是曹致遠, 現在卻是越發沉默了起來。

陳運年和張茂林兩人其實也不是討厭他,用他們的話說就是,這個人雖然有時候看著麵帶笑意,可是給人的感覺就是心裡有很多彎彎繞繞,讓人不敢把心裡話跟他說, 也不敢放心把自己的軟肋暴露在他麵前,所以相處起來就會有點拘束。

久而久之,雖然大家麵上都挺好,但總是缺少了那麼一股親熱勁。

何文靜對於交友也是隨心而為,合則聚,不合則散,既不強求關係好得天天都要黏在一起,也不刻意去疏遠誰,況且他現在的主要任務也不是這些。

因為兩個妹妹也在認字,而且她們現在已經差不多把千字文學完了,何文靜就想著去書店買些紙和筆,總用樹枝在地上寫字始終不是辦法。

雖然她們不用考科舉,但是認字之後能寫一筆好字也是很有必要的,不然到時候寫出來的字歪七扭八的完全不能看,那他教她們識字的意義就大打折扣了。

何文靜去的還是城南的那家書店,掌櫃的跟他已經很熟了,問清來意之後,就找了店中夥計去給他拿紙筆。

何文靜趁著空隙,在書架前排打量著書架上新到的書,不經意間,在一排書架後看到了一個熟悉的身影。

怎麼是他?

掌櫃見他目光中似有疑惑,順著看過去,問道:“何公子認識這孩子?”

何文靜聽到問話,回神:“不認識,隻是少在店中見到這樣年紀的孩子,像他這般大的,多是跟了父母來的,我見他一個人在這裡看書不免有些好奇。”

李掌櫃了然的點點頭,“這孩子也是這兩天才剛來的。”

何文靜還在打量那孩子,李掌櫃見他似乎好奇心不減,也起了談興:“起初我還以為是誰家大人沒把孩子管好,想問清楚是哪家的,然後把他送回家去。沒到他卻說不是走丟,他就是來書店看書的,偏偏看的又隻是《三字經》,我見他既沒有打擾彆人也沒有損壞書本,便隨了他去。”

“掌櫃的心善。”何文靜讚道。

李掌櫃擺擺手:“不值什麼,不過一本不值錢的書,況且我看他貌似也一副看不太懂的樣子,偏偏還是每日都來看,就這執著的精神就比好些書生還強些。”

何文靜的心思倒不在他每日都來看書上,如果他沒記錯的話,這應該是那日他在府城遇到的那個孩子。

記得當時他在攤子上給兩個妹妹買貝殼手串,遇到一夥人在追一個小孩,他還趁人不注意絆了那領頭的人一下,讓他們把這孩子追丟了。

而他也依稀記得這孩子應該是逃脫了的,當時他穿的就是現在身上的這件衣服。

衣裳有些顯短,不怎麼合身,不過原本的布料看著還不錯,而且乾淨、整潔,隻是已經嚴重褪色,表麵泛著白。

再仔細看,有兩處地方還用相近顏色的布打了補丁,隻是縫補之人手藝不錯,既知道選顏色相近的布,又針腳隱秘,看起來倒是不算突兀。

也就是說,這孩子至少不是一個人住。

否則,就算他會洗衣做飯,但是要把衣裳補得這麼細致,這絕不可能是他一個小男孩能辦到的,他家中應該至少還有一位女性長者,而且精於女工。

如果是這樣倒還好,畢竟在古代可沒有兒童福利機構,這種小孩子要是孤身一人,要活下去就隻能靠沿街乞討了。

書店夥計已經把他要的紙筆都包好了,何文靜又看了那個孩子一眼,轉身離開了書店。

又過了幾日,本以為後麵應該不會再見到這個孩子,卻沒想到不管何文靜是去買筆墨紙硯也好,還是去交抄寫好的書冊也好,隻要他去店裡,便總能見到那個孩子,而且他至始至終都在捧著那本《三字經》讀。

終於有一天,何文靜去店中交抄寫好的書,等掌櫃給他結完賬後,他終是沒有再次直接轉身離開,而是來到了這孩子麵前。

“你看到哪一頁了?”他輕聲詢問。

小孩貌似被身邊突然發出的聲音驚到,身子不自覺瑟縮了一下,等看清來人之後,卻驚訝的睜大了眼睛。

“是你?!”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