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縣學也設在清源縣南街, 因此何文靜從明心書院辦完手續後就直接去了縣學。等他安頓好,也才不過半天時間。
縣學的格局跟明心書院類似,不過整個院子看起來卻要寬闊許多, 而且還有一個演武場,據說為了上射禦課用的。
而且此處與明心書院不一樣的是,這裡除了主講經義學問之外, 還開設有禮、樂、射、禦、書、數六藝課程, 不過是否真正開課則取決於學生報名情況。
這也是官學與民辦學堂的區彆。
一般縣學、府學以及京城的國子監, 一般都不會隻開設四書課程,而是往往有自己的培養體係,這是依據國家國情製定的人才培養方針。
而外麵的書院為了能吸引更多人來就讀, 則是要求考中的考生越多越好, 對科舉無用的課程,一般不會開設。
何文靜來了縣學之後就有種進入大學校園的感覺, 雖然說比喻不是很恰當,不過他覺得模式是真的很像。
而且他還在這裡遇見了師兄李時文,他是縣學的增廣生,平日進學也十分勤奮努力。
兩人遇見, 何文靜先施了一禮:“見過師兄。”
李時文見是同門師弟,也停住腳步, 寒暄道:“小師弟此次被點為廩生實在是可喜可賀, 師兄還沒來得及向你道喜呢。”
“多謝師兄, 不過微末成績不足為師兄掛齒。”何文靜一板一眼的答道。
兩人又說了幾句話,敘了些同門之誼便也不再深談。雖然他們都拜在同一個老師門下,無奈既有年齡上的差距,平日也無深交,實在是無其他話可說。
不過臨到分彆, 李時文還是忍不住叮囑了小師弟一句:“縣學中的龐教授性格有些特彆,你隻記住千萬不要頂撞他,如不小心被責罰,無論對錯,你隻管領受就是了,如此便可相安無事。”
何文靜點頭,心中卻不禁想起譚之問的話來,難道這就是老師說的那個,性格怪異卻有大才的舊識?
不過他現在的心思並不在這個龐教授身上。
之前譚之問給他的那幾卷答卷何文靜也一並帶來了,一共有十人,這其中就包括了他之前聽過的宋易和秦言成。
何文靜從拿到答卷的那日起,便在研讀這些人的詩賦文章,幾日下來已經感覺到了一些差距。
其他人就不說了,算是各有各的長處,又各有各的不足,但是總體上算得上優秀,因此最後被點了前十名,包括何文靜也是一樣。
可是宋、秦兩人就不一樣了,何文靜拜讀兩人的文章,隻覺得樣樣都好。經義基礎紮實,雜文、策問用詞用典恰到好處,精妙無比。就是詩賦也是一樣,細微之處即可見文采斐然。
何文靜看著兩人答卷,覺得找不出有什麼短板,想到也許彆人也跟他一樣拿著他的答卷在讀,就覺得尷尬,這差距還真不是一點點啊。
不過他看完之後也私心覺得宋易更好一些,雖然說不上具體是哪裡,可是就是覺得他的文章讀起來更加舒服。估計學政點他為院案首也是這個原因吧,何文靜暗暗猜測。
因為這兩個天才的打擊,何文靜這段時間都有些蔫蔫的,也沒太注意縣學中是不是有一個性格古怪的教授,況且縣學中其實管得也並不嚴,而像他這樣每日都來上學的就更少了。
原因也很簡單,雖然隻要成為了生員就可以來縣學入讀,不過卻不是強製要求必須來,而是隻要按時參加歲、科兩場考試即可。因為屆時廩膳生、增廣生和附學生的名額會根據成績重新劃定人選,縣學裡所有人都必須參考。
而很多秀才考中/功名後,往往就會有人來請他們去給自家孩子開蒙,有些家境貧寒的,尤其是沒有成為廩膳生的秀才,教授蒙童的束脩對他們來說就顯得尤為重要了。
除此之外則是家累。像在何文靜這個年紀就能考中秀才的其實並不多,很多人考中秀才時往往已經成家,甚至孩子都開始讀書了的也不在少數,因此他們也是不可能住在縣學的。
彆人來不來縣學何文靜管不著,他自己的煩惱都還沒解決。
他現在的書本中常常夾著宋、秦兩人的答卷,或是一片文章,或是一首詩詞。他這是想試試自己在研讀文章時,能不能參考一下他們的思路,用兩人的解題思路來理解教授所講課題。
不過卻總是不得其法。
一日,何文靜散學回學舍,剛拐過回廊便不小心撞上一人,懷中書冊立時散落在地,書中夾著的稿紙也從扉頁間飄出,掉落在地上。
不管是誰先撞到誰,他的涵養不允許他失禮,因此何文靜也不忙著撿起書冊,先低頭拱手道了聲“得罪。”
說完沒聽見聲音,何文靜抬頭,就見麵前站著個寬額方臉的中年男人,這人打扮與縣學中的教授全然不同,不僅沒有穿著寬袍廣袖的長衫,反而是一身利落的短打,袖口也被束帶緊緊紮著,看起來十分乾練的模樣。
何文靜正驚訝的打量他,這人卻好似沒看見他一般,自顧自彎腰撿起地上的稿紙,展開看了起來。
這人怎麼這般無禮?
何文靜也有些惱了,先不說誰先撞到誰,自己的私物被他隨意翻看,這本就是無禮之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