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章 會試(一)(2 / 2)

吃過早飯沒多久,何文靜便聽到木板敲擊聲,號房的小窗被打開,上麵放著托盤,裡麵是他第一場考試的試卷和稿紙。

試卷和稿紙被取下後,小窗複又被關上,何文靜打開試題一看,第一場經義的首考題考試內容是《大學》。

題目是: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義。”

這是《大學》的三綱領,另外還有“八條目”即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這題看似簡單卻也不簡單,隻要學了《大學》之人,要想將這段話釋義出來並不難,可是顯然考試內容並不止於最後的一個“義”字,或者說這個“義”,不隻是讓考生翻譯句子的意思。

何文靜十多年間熟讀四書五經,就發現,其實儒家的主要思想學說基本都是圍繞著這“三綱領”展開,而這句話中的“在親民”,又有讓人棄舊圖新的意思在。“止於”又做“處在”之意,因此這便是說,《大學》的主要目的在於彰顯高尚品德,讓人棄舊從新,以至使人達到最完善的境界。【1】

這跟《大學》強調的,治天下必先修身相互呼應,即“治天下”之前要先“治人”。何文靜審完題便後便開始打草稿,先是闡述了如何修身正心,再從“內修”己身延伸至“外修”治國,以至最後達到“兼善天下”的目的。

隨著他答題時間的推進,火盆中的木炭也漸漸燒得通紅。何文靜打好草稿之後便將裡麵的熱水倒出來,準備稍微放涼一會再喝。然後又借著火勢把米放進風爐,再倒上些水,切了片臘肉進去,開始燜飯。

雖然號房內生了個小火盆,可是何文靜腳上不冷之後,身上又開始覺出冷意來,尤其是他剛剛聚精會神的答題,現在身上早就凍得不行。

趁著現在燒火煮飯的空隙,何文靜乾脆紮著馬步打拳,如此一會後果然沒那麼冷了。

午飯過後,趁著炭火還有餘溫未散,何文靜研磨鋪紙,將答案抄寫在試卷上,力求在手指凍僵之前寫完,否則等到後麵炭火燃儘,他再抄寫時便沒那麼從容了,寫出來的字估計也比不上現在。

會試對於交卷的時辰沒有具體規定,以太陽落山為止,到時若仍未答完,則給蠟三支。

何文靜雖然已經答完題,不過他還是在納卷的時候找差役要了三支蠟燭,然後又過了一會才交卷。反正交卷後差役也不會再把蠟燭收回去,這樣一來他就又多了取暖物。

多出來三支蠟燭,他把其中兩隻蠟燭的蠟取了下來放到小碗裡,又在裡麵放了根燈芯,點燃後一起放到了床邊,至於另外一支,先留作備用。

暖暖的燭光將內室照得昏黃,雖比不上火盆,也能稍微驅散些寒意。

第二天考的是《中庸》裡麵的內容,題目為: “中立而不倚,強哉矯義。”

這道題雖然出自《中庸》,但卻隻截取了其中一部分。書中的原文是:“ 故君子和而不流,強哉矯!中立而不倚,強哉矯!國有道,不變塞焉,強哉矯!國無道,至死不變,強哉矯!”

所以這裡不僅僅是說君子處事之道應該不偏不倚,還應該結合上下文,以個人處事之道,推演到治國之道。

也就是說要從談論一個人同流而不合汙,延伸至一個國家、一個君主應該如何做。

何文靜打好腹稿,便開始提筆寫答案,從闡述“中”字本來之意,再到舉例,為人如不能做到“中立而不倚”會有何後果,而君子若是做到了,又將如中流砥柱般屹立不倒,最後升華到天子治理國家的方法上來。

考了這麼多場考試,現在何文靜也已經摸出些些規律出來。說到底,就是要將考題掰開揉碎了分析,再依次舉例佐證,闡述清楚之後再合題。這就是考察考生對於經義的理解夠不夠深入,然後自己再表述出來時,用詞夠不夠精準。

等他把第二場的考題答完時仍未天黑,何文靜跟昨日一樣要了三支蠟燭,吃過晚飯正準備睡覺,然後就聽見了隔壁號房此起彼伏跺腳的聲音。

因為他的號房剛好在中間,兩邊都有考生,所以何文靜聽著聲音隻覺仿若立體環繞,實在太吵了。可他也不可能讓彆人不跺腳了,因此便又從被角扣了點棉花出來堵耳朵。

雖然仍然聽得見,不過倒是小得多了。

作者有話要說:  【1】《大學》文言釋義來自百科解釋。

考題曆史上出現過,至於解答思路,是我查了一些詞句翻譯之後自己理解著寫的,可能有不對的地方,或者解釋謬誤的地方,做不得準哈。感謝在2021-06-15 16:20:54~2021-06-16 17:23:31期間為我投出霸王票或灌溉營養液的小天使哦~

感謝灌溉營養液的小天使:煙雨遙ぃ 1瓶;

非常感謝大家對我的支持,我會繼續努力的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