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章 及第(1 / 2)

何文靜跟著眾人來到大殿之外等候, 此時的站位還是與之前一樣,他排在第五位,也不知道這是不是最後的排名。

主持殿試的幾位考官也正在下麵候著, 等文宣帝最後的裁決。

文宣帝自從上次大病之後精神便有些不濟,不過即使如此,頭三甲的人還是得他親自定, 因此便揉揉眉心開始看起來這十份試卷來。

片刻之後, 文宣帝便放下了手中的試卷, 開口問道:“這次前十人的排名,是幾位愛卿商量過後確定的名次嗎?”

堂下幾人互看幾眼都沒有出聲,還是大學士孫憑出列回道:“這十人學問都在伯仲之間, 亦各有出彩之處, 臣等薦卷時未分先後,一甲三人人選, 全憑陛下做主。”

文宣帝手指輕敲桌案,拿過幾份試卷再次翻看,片刻之後又命人將這幾人會試的原卷取來。

此時彌封已拆,考生姓名及三代皆在其上, 文宣帝之前還猶豫不決,待看過會試答卷之後倒似有了主意般, 開口道:“宣曾廣善、應離、衛詢、何文靜四人進殿。”

內侍領命之後便到殿外傳詔, 何文靜從隊伍中出列, 跟著另外三人進了殿內。

幾人叩拜之後便被叫起,肅立殿中。文宣帝目光掃過幾人,片刻之後便開始挨個詢問。

曾廣善乃縣令之子,時年三十又一,文宣帝考教過他學問之後滿意的點點頭, 誇他有真才實學。

衛詢是刑部侍郎之子,今年二十二歲,文章中關於藩鎮治理的題做得也不錯,尤其知道他還喜歡刑獄斷案之後,文宣帝還誇獎了他一番,說他有乃父之風,為此刑部侍郎衛淵還特意出列謝恩。

應離與何文靜一樣,都是平民出身,今年剛好二十五歲,隻是長得有些著急,看著年紀跟曾廣善差不多,再就是膚色黝黑。經文宣帝詢問之後,聽說是平日在家中種田曬的,還得了誇獎,說他既能勤勉進學,又非不侍稼穡之人,很是難得。

何文靜耐心等著,見終於要問到自己了,也有些緊張,他覺得這大概算是筆試之後的麵試吧,自己可得好好表現,便暗暗吸口氣,鎮定下來。

文宣帝問他的問題與其他幾人差不多,隻是在最後又特意詢問了一下他會試中做過的策問,讓何文靜驚訝不已。因為一般殿試時便隻問殿試所做策問,讓答舊題的倒是不多。

不過既然皇帝有問,他便得照實回答,因此便將會試第二場所考的富民和提升軍隊裝備的想法又說了一遍,而且因為沒有字數限製,他說得倒是比之前的答卷還更細致些。

文宣帝聽他說完,沉默片刻,又問:“你可取字了?是何字?”

何文靜不知道話題是怎麼跳到這裡來的,不過還是躬身答道:“回陛下,臣確已取字,乃“退之”,為臣老師所取。”

“退之”文宣帝將這兩字在口中默念了幾遍,後輕笑出聲:“你這老師取字不錯,退之,很好。”

何文靜聽他最後“很好”兩字,不知他是在誇字還是在誇自己,不過還是又謝了一遍恩。

等起身後便聽文宣帝出聲道:“此次殿試,點曾廣善為狀元,何文靜榜眼,至於探花”文宣帝在剩下兩人麵上掃過,“點衛詢為探花。”

幾人在文宣帝語畢之後便跪下謝恩,而後便是聖旨賜官。

一名內侍手捧聖旨走上前,展開後宣讀:

“賜一甲第一名曾廣善進士及第,另授官翰林院從六品編撰,另賜金花烏紗帽,捧聖諭跨金鞍紅鬃馬,率眾進士遊街。”

“賜一甲第二名何文靜進士及第,授官翰林院正七品編修,一甲第三名衛詢進士及第,授官翰林院正七品編修。”

謝過恩後,何文靜便捧著禦賜的官袍跟著眾人退出了殿外。他現在手上捧著的是真正的烏紗帽了,雖然不像狀元那頂插了金花,但是也是正兒八經的官帽了。

幾人出來後不久,便有鴻臚寺官員前來引眾新科進士列隊站好。

傳臚是宣布最終及第進士名次的大典,為表隆重,此次大典的儀式設在了太和殿前。

太和殿東側立柱和殿前正中間的台階上已經由禮部和鴻臚寺設好了兩座黃案,黃案之上放著黃榜,這是殿試公布名單特有的殊榮,用象征皇權的黃紙書寫。

何文靜穿著進士公服,頭上戴著三枝九葉冠,與其餘新科進士一起站立在左側,右側則是參加傳臚大典的文武百官。

而後,禮部官員請文宣帝至太和殿前升座,便見一衛士持鞭於屋簷下連舞三鞭,之後樂起,眾人三拜九叩之後,便有鴻臚寺官宣《製》。

宣《製》是用來概括說明黃榜上各甲進士出身的,比如一甲頭三名就是賜進士及第,二甲則是賜進士出身,三甲則賜同進士出身。

接下來就是公布詳細名次和名單了,從狀元起,被叫到名字之人便有鴻臚寺官員引著靠左跪好,再後榜眼則靠後些往右跪,探花又靠左,總之就是要讓坐在上麵的皇帝可以看清楚跪著的三人,至於二甲往後則不用出列。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