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章 寶泉(2 / 2)

他看看下首的王、孔二人,問道:“不知兩位愛卿以為如何?”

話都說到這個份上了,他們要再反對就真的是打皇帝的臉了,便隻好起身道:“陛下英明,若是今後真發現不妥,到時再行廢除也不晚。”

“好,那明日上朝朕便讓何文靜寫一份詳細的行事曆上來,眾卿家屆時須得全力支持。”趙珩一錘定音。

“臣等遵旨。”

開辦官製錢莊的事便由此定了下來,何文靜也在幾日後上交了他寫的計劃書。

因為是由朝廷控製監管,因此何文靜沒有再沿用“錢莊”一詞,為了淡化商業氣息,他將名字稍作修改,改成了跟“寶印局”十分相似的“寶泉局”。

而寶泉局的主要業務也不隻是像民間錢莊那樣,隻開展銀錢兌換業務和民間個體貸款,除此之外它還承擔著代理國庫、朝廷債券發行、和為朝廷融資籌措款項等業務。

而且區彆於普通錢莊的一點是,百姓們到這裡存錢,不僅不用交保管費,而且還可以收到存款利息。

現在百姓去錢莊存銀子,很多都是因為身上不便攜帶大量銀錢,覺得存在錢莊更保險,但是實際上他們存在錢莊的銀子是沒有利錢的,基本算是白白把銀子給彆人用。

但是一旦他們去錢莊借款,卻都要拿東西抵押或者承諾到時還多少利錢才能借地出來。

如此一來,這些錢莊基本可說是暴利也不為過。

不過由於古代的貸款業務和商業並不發達,因此若何文靜要給來存款的百姓付利息,那麼他就得想辦法讓這些存到寶泉局的銀子錢生錢,否則長此以往他也付不出利息。

鑒於這種情況,何文靜製定的存款獲利方式也很固定,那就是隻能一年、兩年或者三年這樣存滿固定期限才有利息,若是在此期間提前取出,那麼則跟其他普通錢莊一樣,還是隻兌換本金,沒有額外利息。

再就是監管。

由於古代統計賬目的方式隻能采用紙質賬本,因此何文靜便規定,凡記賬,必要有一式兩份,且均需加蓋印記,包括百姓的存單。

然後就是每月一次的彙總審查,要求所有單欄後都要附上憑據,且總賬數目與分賬必須一致,所有不一致者,要麼自己補上虧空,要麼按照貪汙受賄論處。

至於這些辦事的人員,何文靜也早就想好了,戶部轄下的南、北檔房本來就是專管檔務和造冊的,隻要先抽調一人暫管就行。

而另外如司務廳、督摧所、當月處、監印處等,何文靜也暫時擬定各抽調一人出來,而戶部的缺就再有吏部選派官員過來。

這份計劃書他洋洋灑灑寫了近萬字,幾經刪改才算最終定稿。

不過這也不是最後寶泉局的定製,具體要選派哪些人擔任何職,他寫的做不了數,還是要看趙珩和其他大臣們怎麼定。

最後經過朝堂上幾日的爭吵,結果也最終定了下來。

何文靜提的官員中有部分被趙珩否決了,有部分被四位閣臣否決了,最後留下的大概有四成左右的人。

至於空缺,也由趙珩和大臣們商議後定下了。

何文靜看著名單,猜測哪些人是桓帝的親信,哪些人又是其餘大臣的門生。

然後他就看見了一個十分熟悉的名字——鴻臚寺少卿鄭啟平。

因為在他的計劃書中,何文靜是寫過寶泉局還會參與和臨國的外交業務往來,因此有專職處理外事接待的鴻臚寺的人也不奇怪。

但是何文靜很好奇鄭啟平到底是哪方的人。

桓帝?還是其他四位閣臣?可是他貌似跟浙省的布政使範名關係也不錯,那範名又是哪一方的人

初秋的京城,天氣已經逐漸寒冷。

城中不少百姓若無要事已很少上街閒逛,否則等那冷風往脖子裡一灌,那便是半天也暖不回來。

可今天卻不一樣。

從永定門城門一路到鐘鼓樓的長街上,此時已經擠擠挨挨的站滿了圍觀的百姓。

這條長街是京城的軸線,整個皇城包括城內的所有建築都是從此街往兩邊延伸,能在這條街上開設店鋪的,一般都是非富即貴。

更彆說在靠近皇城的那頭還有不少高官貴戚的宅邸,可說寸土寸金。

而就在這條街中間最顯眼的一處位置,一座三進的大宅此時正中門大開,大門左右兩邊各擺放了一個威武的石獅子,而中門的正上方則懸掛著一塊纏了紅綢的牌匾,上書三個燙金大字——“寶泉局”。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