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火炮問世, 何文靜便又開始在趙珩的授意下讓工部的工匠們開始研製火/槍,不過這並不是他最先上奏趙珩請旨辦的事。
由於番薯和玉米的逐漸普及,如今的大夏人口已是比幾年前多出了三分之一, 因此軍隊人數也達到將近八十萬人,不過其中有七十萬人都是步、騎兵,隻有十萬人左右是海軍。
而且這些海軍中還有部分是漕運兵跟河標兵, 真正用於海軍作戰的兵士數量隻有約七萬人左右。
何文靜是工部侍郎, 自然不可能去管兵部的事, 所以他隻建議改良海軍的兵船,最好是將目前的海船升級成那種可以裝備火炮的船艦。
不能升級人數,他還可以升級裝備, 這樣若是一旦海上有敵軍來襲, 則不至於一戰即潰。
“海上向來無爭端,若是將火炮裝備兵船, 多半隻能閒置,如此豈非浪費物力?”趙珩雖覺得火炮放在船上確實比在陸地更方便,但若是無用武之地,那再方便也沒用。
“陛下, 如今雖然海上並無爭端,但臣亦知一旦有人從海上而來, 以我軍目前實力, 必定難以抵擋, 所以升級船艦勢在必行。”何文靜堅持道。
“這是其一,其二,沿海漁民常受倭亂所擾,更遠的航線甚至還有海盜作亂,海商每次出行也必是嚴陣以待, 甚至還有雇傭隨行護衛的情況,臣鬥膽建議,朝廷可以定期派海軍往固定航線巡查,一為練兵,二為保海貿安寧,如此一來,便是一舉兩得。”
“出海?”趙珩皺眉,“海上可用之物甚少,不過鹹水而已,便是些許立錐之地,占下也無大用,實在不足以勞師動眾。”
古人不看重海上的領土,因此對於何文靜說的話,趙珩也並未聽進去,隻不過因為大夏如今糧食豐產,商貿發達,國庫中也不差錢,所以對於何文靜提出改造船艦的要求趙珩最終倒是答應了。
至於派海軍往外海巡航一事,趙珩卻沒同意,因為在他看來實在沒有必要派海軍去外海巡航,這是純粹是浪費物力的事情。
何文靜見他主意已定也不再多言,隻命工匠抓緊改造海船,不僅在船舷兩側增加了十數個火炮口,還在艦船的主體上方也增加了放置炮台的地方。
總之就是儘最大可能的將其用火力武裝起來。
三年過去,等何文靜督辦的五艘艦船下水,夏朝第一支正式裝備了火炮的艦隊便算是正式成立了,就是規模有些小。
趙珩雖然並不看重海軍,不過等艦船交付那天,他親自前往現場檢驗,等看到那威風凜凜的船艦,他還是忍不住點了點頭。
於是本想把何文靜重新調回戶部的趙珩改了主意,還是讓他繼續任工部尚書。
而就在同年,一支來自葡萄牙的海軍抵近大夏沿海,趙珩命海軍迎敵,雙方死傷各半,打了個平手。
尤其是這支番國海軍艦隊也同樣裝備了火炮,因此大夏沿海許多漁村都被炮火所波及,不僅有許多百姓傷亡,連房屋也受損嚴重。
趙珩從沒想過自己曆來看不起的色目人竟然也有火炮,更沒想到對方竟敢派海軍犯境,一時震怒非常。
不過由於人數上的差距,所以儘管這次擊退了葡萄牙,但是趙珩也沒有餘力對其冒犯行為進行還擊。
於是何文靜之前提出的壯大海軍的建議又重新被提起,並且除了桓帝態度堅決之外,其餘眾大臣也都一致同意擴充海軍。
尤其是在艦船上裝備火炮一事,之前跟趙珩一樣,覺得是浪費的戶部尚書王文複不僅不再說什麼,反而十分積極響應桓帝號召,在造船之初就將所有錢款調撥到位。
就在擴建海軍的議案才定下不久,又有另一件大事也讓趙珩頭疼不已。
那就是太子趙孺已經年滿十七,但是太子妃的人選卻仍舊沒有定下。
趙珩已經給他舉辦過兩次選妃儀式,凡是三品以上的大臣,隻要家中有年滿十五以上的閨秀皆可參選。
儘管每次參選人數都有數十人,偏偏他一個也沒挑中,不說太子妃了,就是良娣、孺人也沒見他接上一個半個進宮。
皇後急得不行,還特地找太子詳談過,誰知趙孺卻隻說未找到合眼緣的,怕以後相處不睦,因此就格外慎重了些。
這話騙騙他母後還行,但是要騙桓帝卻沒那麼容易。
“你是不是心裡有了心悅的女子?”趙珩在書桌前寫字,頭也不抬的問。
“回父皇,並沒有。”趙孺答得一本正經。
“沒有?”趙珩挑眉,“沒有你會年近十八了還不近女色?你彆忘了自己的身份。”
“兒臣沒忘。”趙孺麵色不變,語氣自然,“兒臣隻是以為太子妃一職事關重大,需要慎重選擇,所以便不想那麼草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