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6章 紡織業(2 / 2)

絞明 珩毅 3310 字 10個月前

實際上明代紡織業非常發達。

在華夏大地經濟史上,有兩種植物徹底改變了國家的命運,一是宋代的水稻,二是明代的棉花。

棉是一種外來植物,原產自於印度,在漢字中第一次出現是南朝的《宋書》,宋末元初,它已經在南方地區得到一定麵積的普及。

元代的元貞年間(1295—1296),鬆江府烏泥涇的婦女黃道婆在瓊州學到了一種新的紡織技術,她回到家鄉教人製棉,改革研製出一套趕、彈、紡、織的工具去籽攪車,彈棉椎弓,三錠腳踏紡紗車等等,使得棉紡織技術得到重大突破。

朱元璋建國之後大力推廣棉花種植,他下令,農民有田5畝至10畝,俱令種桑、麻、棉各半畝,10畝以上倍之,地方官不督促的要處罰。

這些政策的推行,不僅使荒廢的土地儘量被利用,糧食產量大增,也為棉紡織業的發展提供了更多的原料。

《明史·食貨誌》記載:洪武二十六年(公元1393年),全國共有田地850萬頃,比元末增長了四倍多,其中棉田的增加最為顯著。

棉花種植和棉紡織技術的革新,徹底改變了人們以絲綢和麻布為主的穿著傳統,服裝產量為之大增,棉紡織迅速成為全國第一大手工製造業。

明清兩代,華夏大地每年生產約6億匹棉布,商品值近一億兩白銀,其中52.8%是以商品在市場出售的。

黃道婆的家鄉鬆江是棉布生產最集中的地區,《鬆江府誌》記載,“在旺銷的秋季,每天出售的鬆江大布達15萬匹之多”,這個數據稍有誇張,全年估計約有2000多萬到3000萬匹,這也是一個十分驚人的產量了。

明代紡織業告訴發展,再一次刺激了生產力的發展,隨之而來的國民收入增加。

《明史·食貨誌》中就曾這樣描寫朱棣時期的情況:“計是時,宇內富庶,賦入盈羨,米粟自輸京師數百萬石外,府縣倉廩蓄積甚豐,至紅腐不可食。”

隨著時間流逝,明廷上下也墮落了,老百姓手中土地被地主階層想法設法拿走,老百姓沒有土地,男耕女織的小農生活也沒了。

雖說小農生活沒了,但棉布產量並沒有降低,大部分土地都在地主手裡,地主可以繼續命人在這土地上種植棉花,佃戶家裡可以繼續男耕女織,隻不過這一次他們的收入會受到地主各種剝削。

目前人民軍統治區似乎正在恢複這種男耕女織的小農生活,人民軍給老百姓分田地,一個三口之家就能擁有至少十畝土地,這就是一個農戶,農戶能夠想到賺錢的方法大概隻有耕田和織布這兩種。

以廣東地區為例,明廷統治時和人民軍統治時,廣東的棉布產量並沒有降低太多,降低的部分主要是戰亂引起的,在戰爭結束後,棉布產量就快速恢複。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