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鄉之人,自農桑而外,女工尚焉。摧車蹋弓,紡線織機,率家有之。村民入市買棉,歸諸婦女,日業於此,且篝燈相從夜作。”南潯鎮誌
“女紅不事剪繡,勤於紡織,雖六七十歲老亦然。舊傳有夜完紗而旦成布者,謂之雞鳴布。”溫州府誌
“當農事甫畢,男婦老幼共相操作,或篝燈紡織,旦夕不休,或機聲軋軋,比屋相聞。”漢川縣誌
各種記錄呈現了十四世紀華夏大地鄉村的生產景象:每個農家都有織機一部,耕作之餘,無論婦幼老小都從事紡織,全家動手,機聲不休,通宵達旦,每戶所織之布雖然數量甚微,但是因戶數眾多,聚合之後,卻成驚人的億萬之數。
土地有限,產出的棉花有限,紡織出來的棉布也有限,若是從人力紡織棉布變成用蒸汽動力機械紡織棉布,最大的好處就是紡紗織布效率大大提高,最起碼提高幾十倍,進而使得棉布價格下降。
在底層老百姓收入不變的情況下,完全可以做到一家人每年買布作一套新衣服外加一雙鞋。
不過也有一個壞處,農戶自己種植棉花,自己紡紗織布,直接賣棉花和賣棉布的價格是不同的,棉布中還包含農戶的手工費,一旦用蒸汽動力機械代替人力紡織棉布,農戶織出來的布就賣不出去了,隻能賣棉花,農戶的收入要下降一些。
但是在方南看來,與采用蒸汽動力機械紡織棉布的好處相比,壞處會隨著時間慢慢減小。
已經有例子出現,人民軍統治區中最多的工廠是水泥廠,商賈們在人民軍統治區許多城池都建立水泥廠,大量青壯進入工廠做工,青壯進入工廠做工基本上就無法參與到耕田中,但青壯在工廠中做工的收入不會比一家人種田收入差不多。
如此情況下,隻要家中有一個人在水泥廠做工,那一家人已經不需要種田就有足夠的金錢生活下去。
水泥廠隻是一個開始,工業時代到來,大型紡織廠遍地都是,可以讓大量成年女性進入紡織廠做工,更多的工廠出現,農村人口開始減少,但土地不會減少太多,可以給農村人口分配更多的土地,農村人口的平均收入也跟著增加。
當然,這得忽略人口增長,人民軍統治區的老百姓都過上好日子,必然會有大量新生兒出現,人口增加還要讓農村人口收入增加,這就是對外擴張的問題。
對外擴張的事情還要等到人民軍統一華夏大地後再說,現在該發展蒸汽動力機械還得發展蒸汽動力機械,時間不等人。
進入到十二月,在佛山,一個新的研究所成立,其名為“紡織機研究所”。
紡織機研究所名義上歸工部管轄,實際管理紡織機研究所的是方氏商會。
方氏商會就是方南的方家所屬的商會,方南命人民商會副會長韓嘉擔任方氏商會會長,與此同時韓嘉依舊是人民軍政府官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