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0章 第1100章(1 / 2)

當然了,鑒於現下裡戴權的身後還立有一個皇帝的緣故——哪怕皇帝也並非就會是那個一力‘支持’戴權到最後的人吧,但在戴權同皇帝尚能保持在同一陣營裡的時候,皇帝也還是能‘寬容’的容忍戴權的小愚鈍的。

畢竟,看傻子誰不愛呢?也即便倆人身份天差地彆,都不礙皇帝自得於自己的腦子更優於戴權的快意。

可惜,在皇帝看向戴權的目光中,那絲略帶有慈和的寬容也不過轉瞬即逝,換上的神情雖不言嚴厲也是審視的:“你可是覺得那證人……有甚不對之處?”

因著已有將戴權前去接人,並在接人時從得意到失意的全過程聽了個遍,所以皇帝也絲毫不覺得程錚會和後續的驚變有多少關聯:不是他瞧不起程錚,隻程錚也著實沒得這樣的能力將所有的‘變數’都兜圓的!

他不過能儘力與行事人一個‘方便’罷了。

可——

可皇帝再是一想:程錚若是都能給出這個方便了,那想必對今日之事也是早有預估的,那麼再借由這個注定會成為‘棄子’的人證做些什麼手腳,也不是不可能?

不,該是一定有!

連皇帝自己都是受不得這樣的誘惑的,又何況於程錚呢?

不過是尚不知曉程錚到底做了甚手腳罷了。

皇帝就再凝聚了思緒,隻將自己所有的不解儘數化作壓迫感逼向戴權:“你——”

方才怎麼不報?

……不,不是戴權不報,而是在戴權不敢當著程錚的麵兒揭開程錚的短——

可他也還有暗示自己‘有問題’的選擇啊?為甚不動作?!

皇帝素來是個很能將一切錯漏都推脫到彆人腦袋上的‘推土機’:不但會推責還能連帶著埋人的那種。

因而看向戴權的眼神也立時就又有了新的變化。

好在戴權於此等情況下求生也是一把的熟手和好手了,當即也搶著開口:“奴婢自馬車……昏過去後,自愧辜負了陛下的信任,愈發想要找出些能用於彌補的蛛絲馬跡,難免就將這之前的事兒……”

給忽略了。

皇帝:“……”

哪怕他依舊不滿於這一回複呢,也好歹算是接下了。

卻終究難以再有好聲氣了:“那你……此時又到底想起什麼了?!”

戴權諾諾了一下,才小心道:“奴回想起來,那人有同奴婢說過的一些話……恐那人並非太子太子隨意拋出湊數的。”

皇帝:“??!!”

他也幾乎就要豁然而起!

……

…………

必須說,這察覺到程錚有做手腳和確定程錚真有做手腳——雖還不知針對準——也終究是有區彆的:也即便皇帝並不能確認這兩者中他又到底應該更厭惡誰一些,但當這兩種情況先後都被他經曆了一輪,皇帝心中會累積的怨氣……也就可想而知了。

——好在戴權沒想著這麼坑程錚……不不不,該說戴權並不知曉程錚推出的這個人到底有‘幾斤幾兩重’,更不知程錚又究竟想要將這份‘斤量’壓到誰的腦袋上,但他卻是知道自己想要引導的方向,還真不是現下裡皇帝正走向的那個方向。

——少不得就叫程錚順帶著因禍得福了。

雖然比起這份因禍得福,程錚更不知曉的是自己居然有被戴權帶到溝裡去過。

……差點吧。

不過,戴權終還是更關注自己一些:

雖然從麵兒上看,他隻是表現得更為畏懼了些:“奴婢並非有意欺瞞,隻當是時覺得這些話兒不過尋常,也是現下……”

也是現下裡時過境遷,方才能體會出其中的‘真意’嗎?

皇帝默默的在心中替他接上了一句。

雖他實不喜戴權的遲鈍,但眼下他也不願再費神責備這老太監太多了——且再是苛責也不能回溯時光啊?

就聽得戴權又唯唯諾諾的開始追憶起之前同證人的對話來……也終究叫聽了完整經過的皇帝回神:戴權,是真無心欺瞞他的,更甚者連之前的‘失誤’,也不是因這老太監真就笨到無藥可救的地步了。

不過是程錚將那伏筆埋得太深。

卻也好在他這‘埋’,並非是針對皇帝,而是等著炸勳貴一臉呢!

……

在戴權的回憶中,那個由程錚‘推舉’來的人證,是真的沒見過大世麵,也故,便戴權隻是一個伺候皇帝的太監——此處的‘隻是’二字未嘗沒有戴權的自謙之意在其間——那人也很是惶恐,恨不得就將自己的所知所想全數抖擻出來,以便博取貴人的信任。

大抵這還有這程錚的吩咐吧?又或者正是因著程錚並沒有什麼叮囑,他才隻能拚命的表現以期望能在貴人的麵前留下一個好印象:世間又有幾人能如那傅懷灝膽大包天到在一國儲君麵前都‘講條件’呢?更還能有幾人同程錚一般的好脾氣不但容忍更是給了傅懷灝一個登天的機會呢?

雖然,真兌現這個機會也得等到程錚成為名正言順的天。但大多數人都隻能、也隻會在這等權勢麵前被抽去全部的骨頭,要低頭就低頭、要躬身也就躬身。

如同竭力在戴權麵前展示自己的這位人證一般。

他的展示,雖在當是時被戴權直接一笑而過:作為皇帝身邊久受信任的大太監,這樣的人戴權見得多了,全不會放在心上,縱也有知道這人有與往常那些討好自己的人有不同之處吧,但也隻需將這人的‘真偽’辨彆了,後續轉交皇帝他僅聽命行事罷。

又何必真聽他奉承了自己些什麼?……卻是誰能想到竟是半途就生了變故?

也又有誰能想到,就因著這要命的變故,他於不經心聽進去還過耳不過心的話兒,竟然搖身一變晉升解謎的關鍵了呢?

就將那關鍵之處再提取出些要素來:“陛下,那人因著家中很是有幾代讀書人的緣故,故而家中有書稿記錄了幾近百年周遭田地的變化——”

皇帝:“……”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