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華芯科技,基於深度流水線設計的討論同樣存在。
“王總,基於180納米製造工藝的CPU,流水線28級設計根本沒有必要,根據模擬結果,我們無法對分支作出準確的判斷,這樣會嚴重拖累CPU核心處理效率。”
王岸然搖搖頭,朱朝傑的判斷很正確,但他還是決定要這麼做。
為什麼?
很簡單,180納米製造工藝的CPU,是為了衝破1Ghz的頻率大關。
是華芯科技登頂的機會。
而且該款CPU發布之後,肯定要公布相關的數據。
王岸然的目的很簡單,就是要把一眾對手引上一條不歸路。
那就是讓他們產生一個錯覺,就是深化流水線,將是未來處理器發展的方向。
而事實上,曾經風光一時的酷睿處理器,所采用的流水線深度也不過十六級。
深化流水技術很有必要,但超過一個度之後,往往設計的難度將以指數級彆上升,而所提高的性能則是以龜速上升。
挖個坑,很有必要。
王岸然是這樣認為的,速龍二代發布之後,華芯科技自然是同行們追趕的目標,給他們指引一道“明路”,是華芯科技應該做的事。
不然以國外半導體行業強大的研發能力,遲早有一天,將會掏空王岸然所有的技術儲備。
“能拖一天是一天吧!”
王岸然心道。
在自家的CPU生產上沒有得到突破隻是,保持在芯片設計上的領先,很重要。
至少有了跟這些巨頭討價還價的能力。
“我認為深度流水技術的潛力還沒有完全發掘,180納米製造工藝的CPU,將是全世界桌麵/服務器處理器的標杆,打造成華芯科技最頂尖技術的集合,很有必要。”
“可是王總,我們采用現有成熟的18級流水線設計,同樣可以達到預期的目標,我想衝破1Ghz的頻率還是有可能的。”
“你也說了,隻是有可能!我要的是必須!”
朱朝傑搖搖頭,他也就是提提意見,話說到這份上,也沒什麼好說的。
決策是老板的,出了錯老板來承擔。
而如果換成自己,出了問題,這個責任自己是肯定承擔不起的。
“知道了!”
王岸然喝了一口水,看著朱朝傑走出辦公室,忽然想到,老對手Intel在做什麼?
現在怕是下一代320納米製造工藝已經開始測試了吧。
奔騰三處理器,是不是也進入到最後的測試了。
芯片技術的發展一日千裡,在沒有掌握核心的芯片製造能力之前,王岸然也不知道,華芯科技目前的領先優勢能保持多久。
兩年之後,德州儀器會不會像現在這麼聽話,給華芯科技代工最先進工藝的產品?
想想也是頭大,不過讓他安慰的是,至少華芯科技已經賣出堅實的一步。
而且從張大京那得到的消息,關於Fi新型晶體管的BSIM數學模型的論文已經發表了。
“岸然,說說吧!你該怎麼感謝我。”網,網,大家記得收藏或牢記, .報錯章.求書找書.和書友聊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