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段雲對勞動服務公司的長遠計劃中,第一步是先扭虧為盈,使企業走上良性循環的軌道,第2步就是開發出自由價廉的拳頭產品,拓展銷售渠道,將自己的企業建成同行業的龍頭企業,而第3步,則是要做出符合國際標準,乃至世界技術領先的產品,衝出國門,搶占國際市場。
從段雲這“三步走”的計劃中,最後一步是最難的,以目前情況來看,勞動服務公司要想做出世界領先的產品,要走的路還很長很長,不光自己企業要擁有技術,同樣也要有整個國家工業體係的強盛做依托,所以現在無論段雲如何努力,在國家工業水平整體不高的情況下,段雲也是很難完成這個目標的,畢竟坐汽車工業是在許多相關聯的工業和有關技術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綜合性行業,就拿目前段雲廠子的設備來說,想要生產出更加優質的汽車變速箱,就需要更好的機床加工設備以及各種先進的工藝,而國內的機床產品和國外是有非常大的差距的,這是段雲憑借一己之力無法完成的任務。
段雲目前的想法是,國外一些頂尖汽車製造商占據著汽車變速箱高端產品的製高點,自己工廠的產品是無法與這些國際大廠相競爭抗衡的,但可以走一些低端產品的路線,用價格優勢拿到一些國際訂單,而段雲的勞動服務公司一旦成為了能夠出口創彙的企業,那麼他將來就有機會和上級部門申請進口國外先進生產線的本錢,這樣就能讓自己的廠子未來有更大的發展空間。
而這二年如果想獲得國外訂單的話,廣交會則是一個絕對不能錯過的機會。
廣交會早在改革開放之前,就對國家有著特殊的意義。
從1957年3月的第1次廣交會,一直到1983年的4月,已經組織了整整20多年。
對於當時處於國際政治高壓環境下,遭遇經濟封鎖貨物禁運的新中國而言,廣交會的劇情就像是一場及時雨,他開辟了一條與世界交往的通道,打開了與新中國對外經貿交往大門。
而廣交會對於國家的最大意義就是,當時的廣交會是國家出口創彙和購進國家所需物資的重要渠道,尤其是我國出口創彙的主要來源,從1965年開始,廣交會年出口成交占全國外貿年出口總額的30%以上,而在1972年73年則占比超過了50%。
說起來有意思的是,早些年的廣交會成交最多的產品基本都是農副產品以及所工業品,尤其是紡織品,可以說當時國家外彙主要就是通過出口紡織品來創造的。
直到1979年的第45屆廣交會上,展館中才第1次出現了機械館,之前都是鮮有工業產品出口的。
可以說在那個年代,想和外國人做生意,普通廠家和企業也就隻能通過廣交會這一條路。
今年的秋季廣交會大概是在10月中旬舉行,所以端雲這段時間一直在偶爾留意廣交會的情況,等過上幾天他會找瑞陽商談能否參加廣交會的事情。
昨天下午工廠下班的時候,段雲坐車剛準備離開,就見一個人在廠門口攔住了段雲的去路。
“趙長風?”當段雲看清廠門口站著的正是趙長風的時候,立刻停下了,車子走了出來。
“你怎麼這個時候……”
“段經理,我這一下火車就來廠子了,有件重要的事情要和你說。”趙長風的臉上帶著幾分疲倦說道。
“這辦公樓都沒人了……要不這樣好了,咱們去飯館邊吃邊談吧。”段雲提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