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批又一批深圳電子集團的技術人員進入天音電子廠參觀學習的同時,八卦嶺那邊的錄像機廠已經開始了最後的調試階段。
這是段雲從日本三洋引進的錄像機生產線屬於日本的第3代生產線,是三洋公司80年代初期研發製作的,而到了1987年,日本陸上機場普遍使用的是第5代生產線,段雲的生產線和他們整整落後了兩代。
不過從日本的第2代錄像機開始,就已經帶有了卡拉OK功能,主要是在錄像機中加入了模擬混響器電路,演唱聲音沉悶,層次感不強。
說白了,第二在錄像機上的卡拉OK功能隻是一個非常小的功能,包括當時的日本廠商都沒有想到,後來的卡拉OK在日本會如此的風靡,以至於成為了日本的“三大發明”之一,日本的各種卡拉OK歌廳也都非常火爆,所以到了第3代錄像機生產線的時候,對卡拉OK功能有所強化,混音部分可以進行調節,而且麥克風聲音進行了特彆的強化。
卡拉OK錄像機是在90年代以後才開始在全國風靡起來的。
在影碟機出現之前這東西是絕對的高端貨,大街上那時候有很多出租錄像帶的地方,也有很多錄像廳,錄像帶當時要交10塊錢押金,租金是2塊錢一本錄像帶,兩天之後送回來,錄像廳3塊錢看一場電影。
不過當時的國產錄像機的機芯和磁頭都是日本的,主要就是鬆下和東芝,線路板都是飛利浦的。
至於零部件的來源,是從日本到台省,再到東南沿海,然後改造組裝銷往內地。
這個套路後來的影碟機也是如此,我們看到的很多影碟機都是這麼起家的,國產VCD的芯片其實都是索尼、飛利浦、鬆下的產品,至於線路板則是國人自己組裝的。
段雲雖然引進了全套的三洋錄像機生產線,但是其中有一些關鍵部件還需要自己研發。
原本這就是三洋公司給段雲挖的一個坑,他們低價將這套生產線賣給段雲,但是其中缺失最為關鍵的錄像機磁鼓部分的生產設備,原本就是想對於引進這條生產線之後,就必須從三洋公司那邊高價購買錄像機磁鼓。
事實上,一直到90年代中期的時候,錄像機磁鼓依然無法國產化,其中最為關鍵的原因就是錄像機磁鼓對加工的精度非常高,國內的廠家是沒法量產這種高精度磁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