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雲並不知道馬福元去市政府扯皮的事情,他依然在按照自己的計劃,一步步的展開行動。
中國的社會主要還是一個人情社會,想建立一個產業的聯盟,就必須要實現人脈和利益的捆綁,能讓彆人有錢賺,彆人也自然願意跟在你的身邊。
技術研發團隊兵分三路前往北京,上海和無錫,主動出擊,對國內的十幾家重點國營集成電路企業進行技術幫扶,這在中國企業發展曆史上,還是史無前例的事情。
新中國成立以來,國營企業一直占據著國家經濟的主體地位,哪怕麵對後來改革開放崛起後的私營企業,也一直保持著高高在上老大哥的地位。
而倘若是其他私營企業對這些國有企業進行技術支持的話,肯定會讓這些國企感到麵子上有些掛不住,哪怕明知有幫助,也不一定會接受這種行為。
然而段雲的天音集團則不一樣,企業的規模和產值讓國內的絕大部分國營企業不忘塵莫及,加上這些年的企業形象包裝,使人們對天音集團從原來的“私營企業”形象,逐漸變成了“民族企業”,字眼上的微小差彆,卻有著截然不同的含義,這也是段雲展開企業包裝策略之後,獲得的最大成果。
而且天音集團還獲得了機械電子工業部的認可,甚至還專門為他們這家企業在深圳建立了微電子產業基地,能得到這樣高的待遇確實非常不容易,一方麵說明天音集團形象確實得到了國家高層領導的認可,另一方麵也說明天音集團擁有的微電子技術在國內絕對是最先進的,否則的話,不可能獲得這麼高的重視。
加上這段時間段雲積極的公關,幾條因素綜合在一起,也就讓天音集團有了“指點”國營同行企業的資格,而且也受到了這些國有企業的歡迎。
天音集團的技術援助項目組到達各地後,受到了當地芯片企業的歡迎,並且積極配合天音考察團隊製定技術援助清單。
從1985年開始,天音集團的產品已經連續三年在全國電子市場上熱銷,並且創造了一個又一個的銷量奇跡,也正是因為如此,這些國內的芯片廠家也都把天音電子廠當成一個財神爺,想靠著搭上這艘大船,從而提高自己企業的經濟效益。
不過天音集團始終掌握的技術支援的項目決策權,這也就意味著,段雲可以通過技術支援的項目,來決定相關企業在整個電子產業鏈的角色,這其實是一個非常大的隱性權力。
比如說一個是隨身聽產品,它可以讓好幾家企業加入供應鏈,有的隻能生產最簡單,利潤最微薄的芯片元器件,有的可以生產一些技術門檻相對較高,利潤比較豐厚的元器件,這些段雲都會根據所屬企業規模實力的不同,做出一些具體的劃分。
如果這個產業聯盟一旦建立起來,就拿學習機這種產品來舉例,段雲掌控的這種學習機技術門檻最高,利潤最豐厚的最核心 IC芯片研發和生產,而其他企業隻能生產一些技術含量較低,利潤不那麼高的次級集成電路,這樣的話,天音電子始終可以成為整個產業鏈的最上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