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雲唯一要做到的事情就是儘可能的讓自己的電子產品零部件國產化,哪怕國產零部件的價格稍高,也會優先采用國產芯片,成本會高一些,然而從長久來看,一旦這種分工固定化,段雲的天音電子也就擁有了這個產業的主導權。
另外除了學習機,段雲也會開發越來越多的新型電子產品,包括集成化程度比較高的隨身聽,將來還有可能開發vcddvd之類的產品,每一種產品,都是可以養活很多芯片企業的,而憑借集團技術研發和商會會員的銷售優勢,段雲有足夠的能力讓自己的產品在國內市場暢銷。
而就在段雲思考如何完美的給各個國內同行企業“分蛋糕”的時候,北京那邊終於傳來了一個好消息,之前天音集團定製的NAND芯片的掩膜已經做出來了,並且通過空運,很快就運到了深圳。
8月30號,對於段雲和天音集團來說,都是個值得紀念的一天,由天音研發中心研製的世界上第1款NAND閃存芯片,開始進入試生產階段。
其實早在芯片掩膜生產之前,黃麗儀的團隊就已經通過EDA的仿真模擬技術,對芯片設計進行了測試,全部跑線一次成功,沒有發現任何的故障。
可儘管如此,當這種芯片正式生產的時候,包括黃令儀在內的所有研發團隊成員,一早就聚集在了生產車間,個個神情略帶緊張,等待試生產的開始。
吳剛等技術人員小心翼翼的將芯片掩膜放入到工作台,然後操作機器,開始了試生產。
為了確保這次試生產的成功,段雲啟用了阿斯麥的光刻機進行生產,整個C區處於嚴密的封閉狀態,除了段雲,吳剛,黃麗儀,蔣明煒等核心技術成員,其他人隻能在車間外等待消息,不能進入車間觀察。
和之前的芯片試生產的一樣,段雲這次依然采用20片圓晶片為基礎,圓晶片的大小依然是5英寸。
圓晶片越大,意味著能夠生產出更多的芯片,成本也會降低很多,然而相對應的,技術難度也會越來越高,段雲目前采用的還是東芝提供的單晶爐,而下一步,他準備在深圳科技園重啟之後,聯合國家的科研單位,進行6英寸圓晶片的研發,最終實現6英寸一微米的芯片生產製程技術。
其實在後世的時候,機械電子工業部於1990年2月從各單位抽調人員,集中編寫一微米集成電路項目建議材料,並於當年8月立項,命名為“908工程”,江蘇,浙江,山東,上海各地都積極爭取,最後部裡決定一微米6英寸芯片生產線建設還是放在江蘇無錫,由剛成立不久的華晶集團公司承擔建設。
然而由於項目審批和資金到位原因,直到1997年年底才建成,前後曆時8年之久,華金公司從美國朗訊公司引進了一條6英寸芯片生產線,流通0.9微米CMOS工藝兩個產品,到1998年1月才通過對外合同驗收,而這個時候和國際最先進芯片生產技術整整落後了11年之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