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三百九十一章 香港研發中心(2 / 2)

逆流1982 刀削麵加蛋 3136 字 2024-03-25

香港不比內地,在內地月薪1萬簡直不敢想象的事情,設計中科院的院長他也拿不到這麼高的薪水,但是在香港則不同,普通應屆大學畢業生起薪就在60008000港幣,入職一兩年後,薪水就可以達到12,000港幣到3萬港幣左右,是內地普通大學生工資的幾十倍。

段雲每年投入150萬美元,這個數額已經不低了,聯想當初投入30萬港幣在香港成立分公司,當年就賺了不少錢。

聽起來聯想公司花了很少的錢就在香港站住了腳跟,而且當年就賺了很多錢,但實際上,他和段雲在香港設立研發中心完全是兩碼事。

1988年4月,新技術公司與香港導遠公司、香港中國新技術轉讓公司各出資30萬港元在香港成立了香港聯想控股有限公司(簡稱為“香港聯想“)。

新技術公司投資成立香港聯想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想進軍海外,當時中國計算機市場在國際市場中的份額不到1%;二是利用香港有利的國際性的信息、電子器件購銷及融資中心的區位優勢;三是國內當時政策經常變化、環境不理想(如利率高、對市場的管製時鬆時緊);四是想生產pc機但是得不到批準。早在1985年技術公司就和香港的呂譚平先生開始了信息交流和商業往來,開始探討合作的可能。

呂譚平先生熟悉國際市場,新技術公司有較強的技術實力,優勢互補,於是1988年4月誕生了香港聯想(注冊完成於該年6月)。香港聯想發展很快,初期主要做貿易,很快進入主板製造業,1989年開始生產286pc機。

可以說,初期的香港聯想並不搞技術研發,主要業務是貿易,利用香港的區位優勢,將電腦和各種零部件進口到內地,賺取豐厚的差價,說白了,那個時候聯想不過是個替人打工的企業。

另外作為合作方的中國技術轉讓公司董事長是柳傳誌的父親柳穀書先生。

不但香港聯想的巨額貸款靠技轉公司提供,它還為柳傳誌、倪光南等北京聯想的領導和骨乾提供了十幾個多次往返香港的簽證。

在當時此種簽證極為難得,如果沒有此項特供的稀缺資源,香港聯想根本辦不起來。

對於沒有柳傳誌這樣的家世背景,屬於他想要的香港設立分公司,而且要建立一個大型的研發中心,花費的錢肯定遠遠要比聯想集團多了多。

另外段雲還有一個更大的計劃,那就是如果這是香港研發中心成立了進展順利的話,它會在接下來的兩年時間,開始在海外建立更多的產品技術研發中心,其中包括歐洲的英國,法國和德國,這些國家高校的產學研係統都非常好,而且在技術方麵,也都各有側重,最關鍵的是當前芯片和pc產業是美日爭霸,段雲在這些國家開辦相關的研發中心,與當地國家的利益並無衝突。

當天晚上,段雲和王石,趙學武,李國勝談了很久,而幾天後,趙學武和李國勝將會前往香港,建立起天音集團中國內地外的第1家技術研發中心。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