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段雲在產能不足的情況下完全可以少接一些訂單,不過最終還是選擇全盤接受,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新一代的NAND閃存芯片量產對於段雲來說是一個重大機遇,如果能抓住這次機遇,那麼天音集團最快在2~3年左右的時間內,就能成為國際性的芯片巨頭,並且能夠占據國際儲存芯片很大的份額。
但如果段雲不接這麼多訂單,那麼這些多出來的訂單很可能就會轉向台灣,韓國和日本,因為以這三個地區的研發能力來說,他們應該很快就能做出性能差不多的仿製品出來,而到了那個時候,段雲不光要被迫讓出部分市場的蛋糕,而且還會讓這些競爭對手得到持續的增強。
走自己的路,儘可能讓彆人無路可走。
可以說天音集團現在的情況是中國企業近幾十年來最為重大的一次機遇,段雲現在的芯片交貨訂單已經排到了明年的中旬,所以他必須要儘快建立起2~3條新的生產線,而且是最先進的一微米製程生產線。
在電子工業部和深圳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以及斷連這幾年裡的持續投入,國產芯片設備也得到了快速發展,雖然光刻機始終沒有突破到一微米製程這個水平,但是其他的設備包括單晶爐,蝕刻機,等離子注入器,切片機等設備,已經非常接近國際先進水平,完全可以用於生產一微米製程芯片。
這其中上海華東計算機技術研究所可謂是成果豐碩,他們聯合上海元件5廠,上海電子管廠,上海無線電14廠等企業,組建成了上海電子工業基地,80年代的時候就已經是中國電子工業的南北兩大基地之一。
他們研究出來的新型蝕刻機已經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可以完成0.8微米製程芯片的蝕刻工藝,而且自動化水平也比上一代有所提升,目前段雲兩條新的生產線,使用的就是上海華東計算機研究所製作蝕刻機。
其實那個時候的芯片產業遠沒有後世那麼複雜,而且中國國內也有很多這方麵的高級人才,他們缺的隻是有利的資金支持,而段雲連年不斷的持續投入,讓相關的科研院所和廠家有收益,也就釋放了這些高端人才的潛力。
不過在光刻機領域,國內的光學鏡頭還是不達標,這也成為了卡住中國光刻機追趕腳步的絆腳石,也正是因為如此,段雲已經提前在國外設立了相關的光學實驗室,為的就是能夠突破光學鏡頭的瓶頸。
雖然在段雲看來,持續加大研發投入的情況下,國產光刻機應該很快就能獲得重大突破,但是遠水解不了近渴,麵對手頭已經簽訂的大量訂單,段雲還需要一批現成的先進光刻機,擴充自己公司的產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