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六百一十一章 中國重卡(2 / 2)

逆流1982 刀削麵加蛋 3238 字 2024-03-26

不過在90年代,中國國產卡車中的中卡和中重卡銷量不斷上升,但是重型卡車卻遇冷,不同於東風,解放這一時期的名聲大噪,中國的重型車企業的日子多少有些難過。

因為當時國內經濟不斷發展,許多人靠買車跑運輸致富,所以對於8噸到10噸的載貨車的需求量日益增加,然而10噸以上的重卡因為價格昂貴,日常維護保養也比較麻煩,所以說在國內基本沒什麼銷量,存在感嚴重不足。

而且國產的重卡質量也不太好,80年代中期的時候從國外引進過相關的技術,其中最為有名的就是斯太爾。

斯太爾技術在當時處於國際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水平,這種技術的引進被當時中國重卡行業彌補了空缺,隨後原中國重型汽車集團開始對斯太爾技術進行吸收融合,國產化,自主研發和創新等各個階段。

1986年中國重汽技術發展中心成立之後,先後組織了三次圖紙,明細表的吸收消化和中文化工作,這些圖紙的中文化保證了按計劃組織生產和批量出售的要求,使斯太爾技術很快就輻射到了全國10多個省市的載重汽車生產廠和相關科研單位,並將斯太爾打造成了國內先進的重型車產品平台。

在1989年6月,國內的第1台國產斯太爾重型汽車在濟南汽車總廠下線。

不過最初生產的國產斯太爾卡車質量卻不是太好,尤其是發動機的問題比較多,啟動時間稍長不良的操作習慣以及水和潮氣的侵入,很容易就能造成發動機的損壞,甚至整車的報廢,在可靠性方麵,遠不如東風和解放生產的中重卡那樣價格低廉可靠,也正是因為如此,初期國產斯太爾的銷量非常少。

另一個大眾型車生產企業長征汽車製造廠在80年代引進了捷克斯洛伐克的太脫拉技術,由於產量比較小,車輛成本高,一直沒有形成比較大的市場規模,所以最終項目被取消,工廠在2000年後也破產倒閉。

而這對段雲來說是個機會。

在這次國內第2代軍用汽車的招標中,被劃分為了05t15t,35t,5t和7t,以及12t6個噸級的基礎型車,而這其中12t重型卡車可以說是中國汽車產業的軟肋,以斯太爾重型汽車的可靠性來說,根本無法達到部隊采購的要求。

至於說其他的中卡輕卡和中重卡車,這是東風和解放兩大汽車軍企的蛋糕,隻要這兩家能拿出合適的方案,段雲是根本沒有機會中標的。

而重型卡車方麵,中國重型汽車集團公司生產的重型卡車技術實力薄弱,如果段雲能夠成功引進國外重卡生產線,並且有大量擅長研發重型卡車的蘇聯汽車工程師的話,那麼中標的可能性會很大。

而在引進國外重卡生產線方麵,段雲把目標放在了歐洲重卡巨頭沃爾沃集團身上。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