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瑞典和中國在改革開放時期的經貿科技交流也比較多,算得上是歐洲對華投資最多的國家。
1978年,中國改革開放大門打開,逐漸拓寬業務的愛立信與中國的聯係也更加緊密。得益於在中國市場的如魚得水,1985年,愛立信在北京開設辦事處,其交換機等通信產品不斷湧入中國市場。
而80年代中國通訊產業“七國八製”的混亂時代中,瑞典愛立信也是其中之一,並且在80年代的中國占據了通訊產業1~2成以上的份額。
另外在科技交流方麵,中國和瑞典相互之間也互動頻繁。
中瑞科技交流始於70年代,瑞皇家科學院和皇家工程院代表團(1975年)與中國中國科學院代表團(1977年)實現互訪。1978年中瑞成立了科技合作混委會(司局級),1981年中瑞簽訂科技合作議定書。1992年,中國為瑞典搭載發射科學實驗衛星“弗利亞”號。雙方科技合作已擴大到通訊、環保、醫藥、農林、宇航等20多個領域的80多個項目。
不過到現在為止,瑞典的汽車產業始終沒有大批量進入中國,這其中的原因也是多方麵的,儘管瑞典的汽車尤其是卡車性能相當先進,算得上是國際領先,然而由於咱們鄰國日本生產的汽車更為廉價耐用,而且當時的日本政府給予了中國很多的技術援助和扶持,本著“技術換市場”的策略,中國開始大批量的引進日本汽車,而瑞典方麵拒絕提供轉讓相關的汽車技術,而且加上他們一直以來的主要市場放在歐洲,對中國內地市場並不重視,所以說在90年代之前,中國引進的瑞典汽車並不算多。
雖然引進的瑞典汽車不多,但也不是沒有,上海最早的時候曾經進口鍋不到100輛沃爾沃f12卡車,另外廣州也曾經批量引進過沃爾沃240汽車。
沃爾沃240來自瑞典的豪華汽車品牌沃爾沃,在80年代時沃爾沃240出現在廣州的大街小巷,它被用作於出租車,多以紅色為主,搭載柴油發動機。
其實在段雲看來,沃爾沃的轎車在技術和性價比方麵,確實不如日產車,在性能方麵,也比不上德國汽車,隻能算是一種很中庸的汽車品牌。
但是沃爾沃的商用卡車絕對稱得上是全球領先,在這方麵,沃爾沃有的其他國際汽車企業無法比擬的技術優勢,而且車輛設計的外觀很新穎,乘坐的舒適度也很高。
而在去瑞典之前,段雲在北京已經和瑞典的駐華使領館進行了聯係,告知自己想去沃爾沃汽車總部參觀,並且提供了自己企業的相關材料,隻需要對方出具一個邀請函,自己就可以出發了。
對於此次瑞典之行,段雲還是滿懷希望的,他希望能夠通過這次出國訪問,能夠把沃爾沃重卡引進到中國,從而讓幫助他實現自己的汽車夢。
&scrpt&();&/scr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