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光元年六月, 朝廷舉孝廉的旨意和招賢令傳至各郡國, 地方官員不敢怠慢,紛紛廣派人手下至各縣鄉,村寨裡聚皆有耳聞。
詔令內容道路相傳, 大量人才湧向長安。
其中既有受舉薦的世家高門子弟, 也有隱於鄉野深山,專注於學問的民間大賢。無論前者還是後者,凡是有底氣麵君, 接受天子親自策問,必懷才具德, 絕非庸碌之輩。
不過人來得多了,難免會生出些是非。
春秋百家爭鳴, 單史書記載,有學說文章存世的就有近兩百家。餘者未留文章, 不代表學說斷代。誰也不敢保證,隨著招賢令下至各郡縣,不會有哪個門派的傳承人突然冒出來。
各家保持傳承,繼承先賢傳下的理念,彼此之間的爭論自然不會消失。
例如儒家和農家,儒家和道家, 縱橫家和儒家,名家和儒家, 墨家和儒家,隻要當麵, 十次裡有七八次會爭論起來。
掰著指頭數一數,這樣的“結仇”概率,證明儒家非同一般的能打。做個不太恰當的比方,這家大佬的嘴炮級彆堪比岸炮,放出去的還都是開-花-彈,絕對有橫掃當世的氣魄。
如兵家和墨家,陰陽家和方技家,雜家和法家同樣存在曆史遺留問題,彼此之間要麼學說對立,要麼互有重疊,誰也不服誰,自然導致互看不順眼,見麵就要開懟。
此外,墨家在先秦時分裂,先為三支後成兩支,一支堅持延續傳統,專注於兼愛非攻技術宅,另一支點偏技能,向遊俠無限靠攏。
前者和儒家天生不對付,自是懟無止境。後者同法家存在對立,見麵也是往死裡懟。
由此可見,在諸家之中,墨家同樣是能打的典型。
隻是和儒家不同,墨家到底棋差一招,沒能扛到底,向遊俠靠攏被統治者打叉,留下的技術宅無法點亮嘴炮技能,其結果就是,自漢朝開始走向衰落,逐漸湮滅在曆史長河。
現如今,曆史悄然發生改變,各家大賢群聚長安,學說之中,不乏助君王鞏固統治、開辟疆土的良策,儒家無法一枝獨秀。
不出意外的話,曆史上的“罷黜百家”和“三綱五常”,基本沒有上線的可能。
在親策賢才的過程中,劉徹的眼界進一步開闊。
道、儒、法三家不提,各家大佬要讓天子眼前一亮,自然要拿出看家的本事,專為爭個高下。
墨家和方技家先後放大招,在現有的技術條件下,成功進行光學試驗,更喪心病狂的在雨天玩引雷術,直接在林苑炸出一個大坑,引得京城震動。
陰陽家拿出百年傳承的典籍,向天子講述陰陽五行,星象排布,更總結出新的天文曆法。
雜家博眾家之長,主張“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並結合統治者的需要,和以主父偃為代表的縱橫家聯手,合舉“推恩令”,用以解決諸侯王的問題。
隻不過,劉徹已經放寬眼界,準備正麵剛匈奴,剛完四方開地圖,藉由疆土開拓,分潤利益,曾經困擾他的諸侯王再不是難題。江都王劉非、長沙王劉發、代王劉登都是成功的例子。
歸根結底,如淮南王一樣想不開的畢竟是少數。
大家都是高祖皇帝子孫,劉徹展現出的鐵腕和氣度有目共睹,誰都不眼瞎,也不缺腦子,能猜到結果,何必和自己找不痛快?
待到將來疆域擴大,以推恩令為引,劉徹完全可以下詔,將劉氏子孫陸續封出去守土固疆。有國官的督促,宗親的對比,爛泥也必須扶上牆。
即使有封國勢力膨脹,重現春秋戰國,那也是肉爛在鍋裡。
無論誰勝出,地盤最終都是漢家的,蠻夷之輩想要染指漢地,純屬於白日做夢,有苗頭就會被打死。
至於後世如何記載,會不會說漢朝仗勢欺人,好處全往自家劃拉,以漢朝君臣的行事作風,能在乎才是見鬼了。
時至八月,奔赴長安的人-流-車馬仍是絡繹不絕。
這批抵達的人中,多出不少趙嘉耳熟能詳的的名字,例如精通算學的桑弘羊,公車署上書的東方朔,以及被後世稱為“賦聖”的司馬相如。
此時的桑弘羊還是青蔥少年,進到長安,看到不同於家鄉的風光,無不備感新奇。
機緣巧合之下,同魏悅的從子魏昱結識,兩人的性情愛好南轅北轍,卻意外地合拍,連魏儉和帶桑弘羊入京的伯父都感到稀奇。
司馬相如本為梁王劉武賓客,景帝時任武騎常侍,卻因非其所好,一直鬱鬱不得誌,在漢武帝登基之前因病免官。
此後曆史發生轉彎,竇太後沒有壓製新君,劉徹得以大展拳腳,登基數年間,一直忙著剛匈奴,鏟百越,然後再剛匈奴,縱然司馬相如辭賦超絕,天子無心品鑒,寫出花來也是白搭。
這次朝廷廣招人才,司馬相如抓住機會,抵達長安之後,《上林賦》等名篇相繼出爐。
可惜天子忙著看墨家技術宅玩器械光電,壓根沒心思欣賞。倒是館陶大長公主聽聞,一時驚為天人,將他請至府內,還將他的辭賦送入宮中,總算是讓劉徹看過幾眼。
無奈的是,司馬相如依舊沒能出頭。
>
/>
隻因墨家方才唱罷,方技家緊跟著登場。
光電試驗玩不過墨家那群不穿鞋的,方技家獨辟蹊徑,找上專錄民間雜談的家,一起鼓搗數日,竟然點亮熱氣球功能。
即使成品沒能滯空多久,高度也將將過人頭頂,好歹是不借助人力畜力,成功飛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