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5章 四姝進宮(1 / 2)

明王首輔 陳證道 3194 字 10個月前

胡惟庸造反案之後,明太祖朱元璋廢除了中書省和丞相,自己親掌六部,但老朱畢竟不是三頭六臂的哪吒,這麼多政務根本處理不過來,於是便仿宋製設立了殿閣大學士,輔助他處理政事。朱元璋是個強勢的開國帝王,心黑手狠,敢攬權的大臣都被他宰得差不多了,所以這個時期的大學士隻相當於顧問和秘書,並沒有實權。

建文帝朱允炆倒是個寬仁的皇帝,不過這倒黴的家夥坐了皇位四年不到就被叔父朱棣搶了皇位。明成祖朱棣雄才大略,熱衷於開壃拓土,長年帶兵禦駕親征,沒有時間處理朝政,於是內閣便應運而生了。

明成祖朱棣亦是個強勢的皇帝,狠厲半點也不輸他的老子朱元璋,史上絕無僅有的“誅十族”就是他的手筆,所以終永樂一朝,內閣實際並無多大的權力。

內閣的真正崛起是從仁宣時期開始的,國家承平,治國得靠文官,自然開始重文輕武,正因為皇帝對文官的倚重,內閣的權力開始逐漸提升,等到了成化和弘治年間,文官政治達到了小高峰,內閣也成為足以對抗皇權的文官機構。

特彆是目前,嘉靖帝才剛登基,而且以潘王的身份繼位,朝中毫無根基,再加上年紀尚小,製衡文官的太監集團又遭受到毀滅性的打擊,所以內閣的權力就更加非同小可了。

其實仔細對比一下,這個時期的明朝內閣跟現代的美國國會性質差不多,美國的國會開會根本不用總統到場參加,議員們討論出某項決議後,總統隻需負責簽字批準,又或者否決就行。

這個時期的明朝皇帝也一樣,其實所有大事都由內閣先討論出處理意見,然後再交給皇帝批準,即使皇帝不采納也隻能打回內閣再議。

所謂的廷議,皇帝雖然有份參加,但也隻能作為傾聽者,最終結果還是下麵的大臣討論商議出來的,譬如選派欽差這種事就得交給內閣商議,皇帝不能自行決定人選,否則就是違規,文官會跟你急眼。

今天在文華殿舉行的這場緊急廷議就是如此,小皇帝朱厚熜隻充當傾聽者的角色,一直是下麵的大臣在討論搏弈。

此時討論結果出來了,任命徐晉為欽差全權負責諸事,並且提督山東兩府的軍務。小皇帝朱厚熜對這結果還是比較滿意的,而且有種揚眉吐氣的爽感,並立即命楊廷和議旨,估計是存心要嗝應一下老楊。

楊廷和倒是神色如常,這是大臣們廷議出來的結果,合規合法,他雖然是首輔,但也不能反對,當場便草擬了聖旨交給皇帝。小皇帝朱厚熜仔細看過無誤後便蓋上皇帝寶印,並派了三百錦衣衛攜帶聖旨和欽差印信騎快馬出京,趕往山東,一來傳旨,二來是負責守衛徐晉的安全。

……

明朝的太後一般居住在慈寧宮,但是現在的皇宮中卻有兩個太後,一個是正德皇帝的生母張太後,而另一個則是新君嘉靖帝的生母興國太後蔣氏。

話說張太後既是一個幸運的女人,亦是一個倒黴的女人。弘治帝生前獨寵皇後張氏,並且一生不納妃嬪,夫妻兩人恩愛有加相敬如賓,曆史上一夫一妻的皇帝恐怕就隻有弘治帝朱佑樘了,從這一點上來說,張氏無疑是個幸運的女人。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