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9.削藩 削藩(2 / 2)

但儒生們削藩還要師出有名,這放大漢劉啟聽了得笑出聲,他還允諾皇位給劉武呢,不兌現承諾也沒見誰敢吱聲。

朱允炆及其臣子的認知與操作,在某種程度上不是不能理解——不看史書也確實想不到JUDY這麼能打。

帶著八百個人在天崩開局的情況下靖難,一路越打越多,這種事寫進小說都得被噴不合邏輯,評論區要開高樓問作者,你當主角是什麼此言一出大家虎軀一震納頭便拜的龍傲天嗎?】

劉啟顛了顛兒子,天子,帝王,削藩是帝王握住權柄的路,要走這條路,或以政治籌謀分化,或以果決心誌承擔。

南方兵力空虛,不敢先對燕王動手,卻用和燕王同胞的弟弟試探——這樣的行為,如何能算謹慎,不過猶疑罷了。

八百人?

從八百人開始,一路殺到最後成為皇座上的皇帝,像他當年飯都吃不起,日後卻在和尚麵前寫一句“殺儘江南百萬兵,腰間寶劍血猶腥。”這個兒子像他,這個兒子當真像他……

可惜他像他。

正因為朱棣像他,所以他不會認命,不會輸不起,不會認為區區八百人做不了什麼。他會帶著這八百人一路殺出死局,殺出一條生路,殺到削藩的侄子麵前。

帝王與未來的帝王對視,他們是父子——正因為他們是父子。

所以朱棣也會殺儘朝廷的百萬雄兵,他會像利劍劈開河山一樣穿過朱家的江山,帶著一身血氣走入王城,坐到他父親坐過的位置上。

如果標兒的死無法阻止,如果孫輩的眼界實在不足,而名義上更長的老二老三同樣早亡。朱元璋看著朱棣的麵龐,像當年殺完了人在河邊隨手掬起一捧水時看到自己血跡斑駁的臉。

天下耗得起第二次麼?天下已耗了靖難這第二次,到底是怎樣的能力,才讓後人如此認可他的功績?

·

朱橚很悵惘,他沒有惹任何人。

而且好怪,真的好怪。天幕說到現在,每次提到朱棣的名字都怪怪的,朱棣兩個字也沒那麼難認,為何後人口音如此奇怪?

他試著問其他人,被問的兄弟捏著怪腔調:“畢竟是天崩開局的龍傲天永樂大帝,我們這些普通人如何知曉大帝之名有何深意。”

朱元璋回過神,一腳踹過來:“說的什麼怪話!”

【身後有朱元璋留下的朝廷框架,朱允炆認為速度鎮壓能成功,倒也合理,畢竟前期藩王們確實很聽話,沒有哪個刺頭真鬨得特彆厲害的。

但作為皇帝眼光是要放長遠一點滴,爺爺搞藩王的初衷是禦虜,就問你把叔叔們搞了誰來負責這個吧。

前期建文改製的一係列政策,使江南地主受益良多,相對應的是其他地區地主的不平,咋,我們就不配唄。朝廷與江南地主的關係緩和了,但還有更多看不見的,削藩亦如此。

但就問削藩的發展為何如此:爺爺死了沒倆月,各家府上白布估計都沒扯下來呢,哐一下周王就被次子告發謀反了,直接廢為庶人。

後麵一個月唰唰唰削了三個,湘王柏不像齊王代王那麼聽話,大門一關,全家自焚了。又沒幾天,岷王也廢為庶人。

周王的醫學成就比較出名,主持編撰的《救荒本草》與《袖珍方》至今仍在我國醫藥史上有著巨大影響,湘王修仙,死時無子,放在古代屬於大齡未育青年,大家默認他死了這一脈就沒了。

這位無人繼承身後事的藩王死得這麼慘烈,完了朱允炆還給個“戾”的諡號,大家就很震驚了,這小子這麼狠。

怪不得拒絕另類推恩令呢,感情一點東西都不想留,直接從藩王廢到庶人。地位、權力、錢財都沒有了,宗室也當不成,原本是威脅,現在是直接光身軟禁。

而對最防範的燕王,朱允炆並非沒有動作,他陰叔叔一向可以的。朱棣身邊的人事變動與軍事調防也在持續進行,燕王在重重監視下陷入困局。】

張居正淡淡,君子之澤,五世而斬。懿文太子再如何友愛兄弟,餘澤也不過一時,但建文如此行徑,隻會讓藩王陷入或廢或死的恐懼中。

小皇帝搖頭晃腦跟著先生念,君子之澤……五世而斬。

但凡知道漢家曆史的人都驚呆了。天幕那句話怎麼說來著,抄作業都不會,原樣學漢武推恩不可能,藩王也讀過史書知道這一切,但總能從中學到什麼。

明祖才去世幾個月便廢了五個藩王,還一擼到底,毫不容情,剩下的任誰都不會坐以待斃。

漢武隻覺乏味,明祖當年說他父皇寡恩方有七國之亂,如今看來,朱家子孫寡恩更甚。

手握天下大義卻做到如此地步,宗室如何能忍,要削藩卻先抬高文官,武將如何肯服。

如果說前麵的朱元璋是疑惑與其他情緒兼有之,此時的朱元璋便隻剩暴怒。他身為皇帝,不是不懂孫子削藩之心,但死的都是他的兒子。

此時再回顧朱允炆登基前對如何安排藩王的應對,隻覺荒唐可笑。

隆親親之恩。以德懷之。

老年位麵的他對著孫子罵起來,更早時空的皇帝隻能看被提到的藩王們或哭或訴苦,室內亂成一團,朱棣平靜地站在兄弟中,這個造反的兒子隔著人潮與他對峙。

不死便戰。

奉在殿上的寶劍橫在中央,一麵映著父,一麵映著子。

當年摔了破碗的朱重八,在江南河水中擦洗寶劍的朱元璋,平靜地和登臨絕頂的明太//祖對峙。,找書加書可加qq群887805068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