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緊攥著他不放,內心悵惘,天幕之前說其他帝王將星無數,到他這裡,居然儘是他親身上陣,手裡隻剩“艾斯啊”了。
朱能和姚廣孝自是寬慰他,有天幕之言,萬事皆變,想必靖難又是另一種模樣,張世美性命無憂矣。
千裡之外的侄子在心中默默,有好名聲怎麼了,這是愛戴,文人不願意給四叔說好話是四叔不得人心,焉能怪朕?
【東昌戰敗,朱棣總結燕軍的特點,提出騎兵“野戰易於成功,攻城則難以收效”,開始誘敵作戰,在野外消耗敵人。隻求擊潰,而非持續,以此戰略貫徹夾河、藳城之戰,佯裝散兵找糧,充分發揮兵種優勢,逐個擊破。
朱棣的用兵風格,用古人自己的話來說,是“如風雷迅忽,如鬼神變化”,靈活性強,打的基本是敵強我弱,但目標明確,就是殲敵。而且多次得“諜報”傳訊,知己知彼再製定計劃。
上兵伐謀,兵因敵而製勝,滹沱河水深,朱棣令騎兵在上遊渡河,水勢得到遏製,下遊步兵自然得過。燕軍過順德、廣平、大名,諸郡縣望風而降,人心皆伏——就問誰家反賊做到這個程度啊。
圍困西水寨,趁南兵不適應日漸寒冷的天氣,讓士兵在四麵唱吳歌,峨眉山夾擊,以燕軍旗幟製造假象,南軍在接二連三的心理戰術中敗下陣來。回北平修整後再次南下,接連克東阿、東平、沛縣等地,飛速降臨徐州。
但徐州也匆匆而過,燕軍穿插千裡,疾兵而行,不為某城某地停留,而是以縱橫馳騁之兵引出朝廷主力之一,將真定與德州兵拉開,與我軍在豫東戰役中粟裕將軍的打法不謀而合,牽製,設淝河伏擊圈,誘敵深入,再大破敵人。
燕軍在運動中殲敵,化不利為有利,堅定地疾馳與突襲,將敵人的有生力量儘數耗空,再中斷補給,將對方驅至靈壁,徹底擊垮朝廷部隊。隨後以小舟潛濟渡江,克盱眙,過揚州,擊盛庸,朝廷水師降燕,鎮江守將亦降。】
一步之遙。天幕中的燕軍已至鎮江,將中央軍打得七零八落,如今距金陵不過咫尺,皇位近在眼前。
在燕王起兵時,朱允炆不以為意,與方孝孺探討《周禮》,以為這個叔叔在重重監管下翻不出什麼風浪;燕王連勝,建文帝動用爺爺留下的大半家底,湊了幾十萬的兵推至台前;後來兵敗,齊泰和黃子澄的官職又隨局勢而變,且降且升。
朱元璋旁觀靖難全程,自然也看完了朱允炆這四年,後人說過的建文新政穿梭在許多戰事之間,前線血肉堆疊,朝堂正忙著將官職名複古禮,輕江南稅;叔叔要踹到家門口,侄子還做著井田的大夢。
是他選錯,是朱棣之過,還是朱允炆本就撐不起這一切?
他不是沒動過殺心,老邁者看到盛年的兒子謀反成功,為父欣慰,為帝卻膽寒。
這膽寒是為繼承人的,朱元璋既創不世之功,自信抓得住兒子,但下一任又當如何。縱然此世太子不早死,有些事也不同了。
除非他在一切發生前,就選擇正確的那個。
永樂君臣興致缺缺,隻慶幸天幕終於快說完靖難了,都是舊事,比起來他們更想聽些新東西——直白點說,永樂帝想抄抄未來自己的作業。
解縉將天幕所說仔細抄錄下來,皇帝撿了些生芹吃,見之感歎:“謝卿辛苦,我不可一日少解縉。”
被讚者謝君美意,不由感歎:“觀靖難戰役,南軍多懼寒,北地冬日霜雪侵人,雖非天賜,然風霜雨雪,亦是天子榮威。”
建文時的方孝孺正跪請帝王振作,但朱允炆已聽不見他說了什麼,隻覺無比疲倦。
王叔本無水師,該被攔在岸邊,卻有朝廷舟師依附,正如最開始被抽調得隻剩八百人,仍有曾經的下屬不斷為之撲火,幫一個本無任何勝算的藩王。
建文帝撫摸著自己的龍袍:“朕不得人心麼?”
方孝孺說,怎會,您是正統。
正統,朱允炆慢慢坐起來,看著這個江浙文人之首的眼睛,想說文人狂言誤我,想說武將不堪大用,最終歸咎己身,居然隻占得正統二字。
回程路上的朱標與他的兒子發出同頻的歎息。
【都到家門口了,當然得讓親戚朋友們招待下,拉拉家常,朝廷派了很多人來談心,中心思想就一個,都是血緣親人,我這個做侄子的呢給叔叔你地,不要打打殺殺的,這樣不好。
以前這麼說也就罷了,都這時候了,做叔叔的隻想進步,根本不把侄兒的話當回事。
就這麼車軲轆了幾天,燕王殿下,哦不,尊貴的永樂陛下,邁出了那一步,穀王朱橞與李景隆打開應天府的大門,迎來了洪武三十五年後真正的帝國之主。
枯筆將潑天帝業記成爛賬幾筆,但隻要明初的帝王再向關山抽箭,往塞上橫刀,兵器過處總會劈開明銳鋒刃,映燕地的雪與金陵的火。】
正灰心喪氣的朱允炆:“洪武三十五年?這簡直是危言聳聽!”,找書加書可加qq群8878050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