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漢基建遊戲結局收集(2 / 2)

事後衛尉求情,劉邦回應了一句“吾聞李斯相秦皇帝,有善歸主,有惡自與。”要求很明確:有功歸於主上,有過錯自己承擔。看上去特彆黑心特彆PUA,但確實是封建君臣常態,如今蕭何要犧牲帝王利益,明顯戳中了逆鱗。

但老劉的好處之一就是按得住情緒還聽勸,最終放蕭何出獄,表示你為百姓求情是很賢明滴,是我昏聵不聽你的話,我把你關進去就是為了讓百姓們知道這是我的過錯啊。

這段話看起來是天子知錯就改,扒開看又是一套話術,表麵坦誠錯誤,實際上將他“怒急了把蕭何關進牢”這件事轉化成了“為了讓百姓知道蕭何的賢明和我的過失”。

在外彌補了之前蕭何自汙時丟失的名聲,在內雖然大家都知道他是生氣才這麼乾的,但沒人會說天子真的做錯了,隻會讚揚其自有深意——那麼他將近臣關押之事,自然而然就成了正確的。

經此一事蕭何大概終於認清了舊友已徹底成為君王,從此謹慎行事,打出Normal Ending——雖有波折,幸得善終,人生若隻如初見。】

劉邦笑著拍肩:“君思何如?”

蕭何苦笑拱手:“臣愚鈍,為陛下效死而已。”

殿中凝滯的氣氛重又流動,眾人權當自己沒聽見那幾句驚心動魄的“韓信被誅”“英布反叛”,一個個恨不能把自己灌倒,蕭何舉目望去,淮陰侯稱病不朝,留侯席上空空,斯人乘鶴訪仙去也。

【這兩位在儲君這件事上的態度也很耐人尋味。劉邦不喜太子,朝臣們很著急,張良這時候沒參與討論,他主張“疏不間親”,作為外臣不管皇家內部的事。

但呂家不可能放著謀聖不用,外戚挾持張良,逼其出計,張良提出讓太子謙遜以待,請來商山四皓,位置自然穩固。

就張良本身,他是不希望改立的,廢長立幼多數時候象征著朝堂要亂,而劉邦透露出廢太子的意圖後,“大臣多諫爭”,大部分朝臣都在反對。他多聰明一個人,時不可逆,那給太子出個主意也沒什麼。

但提出這個建議後,他依然遠遠旁觀。

張良並沒有倒向太子,也沒有深入參與惠帝一朝,他像往日一樣沉寂,可以羽化登仙,可以就此離去。

但蕭何是極力入世的,他積極參與這一切,作為沛縣舊臣早已和劉氏一族深度綁定,作為文臣之首鮮明地維護嫡長子繼承,劉盈登基後依然活躍,最後得一個“文終”。

出世入世,背道而馳,所求不同,自然殊途。

再回頭看儲位之爭,有些朋友很奇怪,再怎麼樣就是四個有才華的老頭子,憑什麼能給劉盈加這麼大籌碼?

——因為知識的壟斷。

這幾個人的本職是始皇博士官,掌教內容一曰通古今;二曰辨然否;三曰典教職。細思時代背景,秦時為加強集權嚴禁私學,在此情況下,作為中央博士官,他們掌握著極大的釋經權——沒有標點符號的時代,人們靠德高望重之人解讀經文斷句。

漢初缺少這樣的人才。那肯定的,劉邦布衣出身,身邊圍的很多都是大老粗,沒有這種德高有才的長者,但文化解讀的權力,向來是放在官方手中才令人安心。

劉盈獲得了這項權力。

劉邦的《手敕太子文》也可窺一點痕跡:“吾遭亂世,當秦禁學,自喜,謂讀書無益。洎踐阼以來,時方省書……群臣鹹稱汝友四皓,吾所不能致,而為汝來,為可任大事也。”

除了強調讀書的重要性,還有一句“群臣鹹稱汝友四皓”,群臣都稱頌太子的這些友人。

群臣。太子黨甚眾。

兒子獲得教權後,劉邦再去審視這位嫡長子,終於意識到其擁躉已自成一股勢力,無論之前是真心易儲還是認為兒子能力不夠想磨礪他,此刻的劉盈,確實已無法再動。

自此,儲位之變結束,兩位以不同方式幫助過太子的臣子也各自而行,往既定命運奔去。

但暗湧之下還有一位,血濺長樂,在他父母手下打出了最後那個True Ending——

金杯共汝飲,白刃不相饒。】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