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45章一城通達四方(1 / 2)

詭三國 馬月猴年 8172 字 8個月前

斐潛這一次走,就不知道什麼時候再回來了。對於宛城的商業方麵的事宜,斐潛已經交待給了裴俊,種子種下去,最終能開出什麼花結什麼的果,就有待於時間的澆灌了。

當然,這一次離開,並沒有那麼快,畢竟黃承彥要打包家業,徐晃等兵卒也要整備物資,所以等正式出發,還是要一些時間,因此這兩天斐潛也就待在龐氏龐山民的府邸之中,算是一種變客為主,占據了龐山民的廳堂。

對付商戶,既不能靠得太近,也不能丟得太遠,這些家夥因為成天在銅臭之中打滾,有時候難免性格也會受到了一定的影響,在某些方麵上確實是表現的比較讓一般人難以認同,尤其是在大漢以忠孝為基礎的道德體係當中。

父母等直係親屬死了,要守孝麼?

若是一般的士族子弟自然二話不說,當場摒棄所有的娛樂,結廬枯守一點猶豫都沒有,但是對於商戶麼……三年後再出來,豈不是原有的市場渠道都被旁人搶光了?所以商戶被人厭棄說不忠不孝,不管是其外在還是內因,都有一定的道理。

然後同樣的,各地的土霸王……

這種霸王並非完全都是貶義,比如眼下正麵對著斐潛的龐山民。

龐德公是一個好師傅,龐山民也是一個老實人,但是龐氏其他的人呢?因為龐德公而受益的龐氏群體會都是好人麼?還有像是龐山民的兒子呢?孫子呢?一定都會繼承龐德公的優良品質麼?顯然未必。那麼在這樣的情況下,龐氏未來最終會不會淪為宛城的土霸王?成為名義上承認朝堂,實際上割據地方的家夥?

誰也不知道。

『將軍為何感歎?』龐山民見斐潛微微歎息,不由得問道。

斐潛將手中的書簡放下,指點了一下,說道:『……孝文時,吳太子入見,得侍皇太子。吳太子博爭不恭,皇太子殺之。遣其喪歸葬,吳王慍曰:「天下同宗,死長安即葬長安,何必來葬為!」……』

龐山民想了一下,反應了過來,說道:『此為七國之亂乎?』

斐潛點了點頭,然後又說道:『後錯有諫,曰,「昔高帝初定天下,昆弟少,諸子弱,大封同姓……吳王前有太子之郤,詐稱病不朝,於古法當誅。文帝弗忍,因賜幾杖,德至厚,當改過自新,反益驕溢,即山鑄錢,煮海水為鹽,誘天下亡人謀作亂。今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其反亟,禍小;不削,反遲,禍大……山民以為如何?』

斐潛翻看的書簡,便是當年漢景帝七國之亂的光輝事跡。七國之亂,或者叫做兩個熊孩子引發的血案?

見斐潛詢問,龐山民微微想了想,『晁禦史直言激烈……不過也有幾分道理……』

斐潛笑著點了點頭,說道:『然。』

龐山民微微皺眉。

隨著斐潛的日益權高位重,斐潛的一言一行也漸漸的被妖魔化,民間的傳聞就不說了,但是在麵對斐潛的時候,總是會不由自主的去揣摩斐潛究竟是想要說什麼,背後有沒有什麼特彆的意思,亦或是想要表達一些什麼隱晦的含義……

後世常有文景之治的讚譽,似乎文帝景帝在世的時候便是多好,其實麼……

漢景帝根本不是儒生口中的那麼醇厚仁德,慈悲無雙。

看看景帝在處理晁錯的時候手腕的毒辣和老道,先將晁錯捧起吸引火力,然後轉眼便是順水推舟出賣晁錯麻痹諸侯王,等到了平定叛亂之後才裝作恍然大悟說是錯怪了……

這一連串的操作下來,簡直就是政治家的模範教科書。

再想想當今天子的運營……

嗯,要是當今天子真的也這麼厲害,或許就沒有斐潛什麼機會了。

所以,當今天子愚鈍,也是件好事情?

『故將軍欲行《爵田律》,便是由此來?』龐山民在一旁,顯然有些過度解讀。

『嗯……』斐潛沉吟了一下,然後想了想,似乎也沾了一點邊,便微微點了點頭,說道,『漢初之時,一夫不耕,或受之饑,一女不織,或受之寒……然今紛亂,不知有多少流民失所,敢問可是天下饑寒?何故?此一時彼一時也……』

『宛城之地,方圓不過百裡,然彙天下財貨,便是曹軍攻圍,一時之間,並無匱乏,軍民同心,便可堅守……』斐潛說道,『無他,便是因商而益也……曹孟德欲奪宛城,也多因此地錢糧財貨豐盈而來……』

龐山民點了點頭,『在下知矣……』

斐潛眨了眨眼,你知道什麼了?

算了,知道便是知道罷。斐潛找龐山民而來,還有另外的一個事情。要將宛城的商業,推動到一個更高的層麵上去,而這個事情,光裴俊一個人還不成,還需要龐山民的協作。

有時候斐潛看著曆史的記載,不免都會有些感慨,明明已經有了前車之鑒,但是後車依舊還是不管不顧的撞上去,或許是因為慣性太大了,還是什麼曆史的局限性?

就像是曆史一次次的證明,小農經濟下的封建王朝的弊端,但是也一次次的輪回到崩潰分裂的局麵上,明明知道自耕農在很多時候都是極其脆弱的,稍有不慎便會失去其土地,而很多時候依舊是眼睜睜的看著他們再次成為大地主階級的佃戶或是奴隸。

由於漢初地主階級的不甚發達,在文景時號稱『無兼並之害』,所以漢初的政治結構很扁平簡單,高高在上的皇權是其靈魂,一切帝國事件均以之為中心,官僚係統是上層與下層聯結的紐帶,無數的小自耕農為國家提供的勞役和租稅。

而這樣的結構其實是非常脆弱的,不管哪一個環節出現問題,都會危害到整個體係的穩定。

首先便是要人口與土地的緊密結合。沒有人口與土地的緊密結合,國家便沒有了衣食之源,國家控製社會的能力就會迅速喪失……

其次又要求官吏必須具備一定的忠誠,不能陽奉陰違,更不能貪腐墮落,否則原本歸於國家的賦稅便會大量流失……

最後還必須各地郡縣不能有強大的地方力量,否則就會像是當下一樣,皇權根本就等於是零,天子劉協的什麼詔令,還不如斐潛曹操之流放個屁來得更響亮……

而這三個方麵,是原本大漢律法無發解決的。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