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片廣闊土地上,每個地方都有社學,社學,五十家一社,每社一學。
弘治十七年明令天下,民間幼童十五歲以下者,應送社學讀書。
為什麼到十五,因為到這歲數就成人了,而很多人在達到這個歲數之前就不讀書回家幫助爹娘照顧田地去了,科舉準許你考是一回事,你的家庭有沒有脫產讀書的實力供你寒窗苦讀就是另一回事了。
萬曆皇帝隱隱覺得,萬曆一代從五年製的小學出來後,應該再繼續獲得進學的機會,但很快他就從陳沐的信裡後麵找到這一段。
“當第一批學子畢業,朝廷宜統算全國工業、商賈、醫學、農牧、礦冶、造船、講武堂、講文院等諸般專科大學、學院,儘數收歸學政大宗師管理,設立考核,並鼓勵小學生報考,待其學成,自可從其業。”
“兩京都司宜設直屬兵科大學,每年招募由陛下心腹統籌,聘請退役軍官教授文化與學兵技能,憑其專業技能給予等級,如丙等兵管吃管住、乙等兵給四成餉、甲等兵給七成餉,如此待其畢業,由兵部分配各地從軍,逐步替換世兵軍戶。”
“最終目的為全國統一兵員選拔、統一兵員訓練標準、統一軍事理論,從職權上分離練兵官、統兵官、宣講官、後勤官四層機構,哪個部分出錯皆可找到負責人。”
“如此一來,天下新兵入中央操練,練成學兵至四方駐防,精兵勁卒出邊疆作戰,穩固軍隊基層忠誠,收緊軍隊高層權力,主將隻管打仗,練兵、後勤自有最好的專人負責。”
“三大軍器局統一管理、統一規格,至如今所用軍器已皆可定型,實驗可以繼續,不過在有極大提升前不必再多造實驗型號,以擴大軍備為目的提高生產,小學畢業即可進入兵工廠、罐頭廠、被服廠做學徒,當他們成為正式工人,則繼續帶學徒,當學徒成為工人,第一批已成為更好的工人,或晉升管理層,開設分廠。”
“民用工廠亦是如此,綢緞、瓷器、工藝品、建築用廠,除需身體素質與對身體構成危害的煉鐵煉鋼等工業外,皆可使用此法。”
“農業上削弱掌握土地過多的大地主,鼓勵尋常農戶通過使用機械成為小地主,大規模生產農牧產品。”
“士農工商四民為主,當他們富貴,會帶動百業服務者生計繁榮。”
“科技上鼓勵創新,設立專利權,對技術上的進步給予三至十年的保護,世界範圍內其他人在不經過允許的情況下不得使用,如其技術進步有利於國家,則由皇室出資依其價值一次性買下設計,設計即屬帝國所有。”
戰爭機器。
萬曆皇帝認為陳沐要塑造的是一架戰爭機器。
利用大規模普及教育的成果,短時間完成北洋旗軍標準的訓練,當然統一準備的夥食可能會比北洋軍府稍差一點,但有生產力進步帶來的罐裝軍糧、鐵路運輸以及大規模製造的先進火器,這種天下屈指可數的軍事力量將被真正普及。
隻是在紙上寫下幾段話,到一個龐大帝國真正實行,中間要走的路又有多遠呢?
皇帝揉了揉疲憊的雙眼,並不在乎。
他生來就是要一統天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