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戰略步驟就是收複哈密衛,跟葉爾羌汗國在戰場上大做一場並取得勝利,讓廣闊天地中苦葉爾羌汗國久矣的城主們看見大明的力量,他們都得高高興興謝領大明天子的土司任命書。
像這樣的戰爭,對百姓來說有統治基礎、地形熟悉道路良好,進有城池退有關口、還容易獲得內應,預計收益也很可觀,不打的話將來他們哪天開竅造上鐵炮轟回來麻煩又極大……上上之選。
像陝西總兵官魏時的戰略就屬於朝臣不太感興趣的,他想去打瓦剌,理由是提氣。
誰管你提不提氣呀,土木堡都多少年之前的事了,更彆說現在土蠻之後新繼位的卜顏伯跑到瓦剌去,後邊的事且等著他們自己亂就行了,既沒道路城池也沒戰略收益的事,彆看魏時做的計劃挺認真,基本上沒人認可這一計劃。
不過諸多計劃雖定下優劣緩急之分,朝廷卻沒急著看戰。
因為不單單武臣,是滿朝文武的戰意統統被調動起來,甚至有正經督撫希望調往塞外做總督。
所有人能想要開疆辟土的功勳,那麼問題就來了——立了功,封什麼?
低下的士兵、縣官好說,可這幫人文的都是督撫一級、武的都是總兵一級,功勳官職皆已至極,以前人少,宗室祿米的問題太大,朝廷對爵位非常克製,同樣也沒幾個人立下潑天大功。
如今克製的壁壘已經消失,靖海伯、克虜伯都封了出去,現在這個情況就讓內閣與皇帝有點害怕。
收服哈密衛成功,張臣封不封爵?如果張臣因收複哈密衛封爵,那戚繼光收複兀良哈三衛,又該封什麼爵?那李成梁一路鑿穿努爾乾都司故地,重設七八個衛,又該封什麼?
以後再繼續擴張,那些武將怎麼封爵?
更何況天底下還有兩個大哥。
西洋的殷正茂,西洋設立多少個衛,他說了算。
東洋的陳沐,攥著尚方劍與萬曆金牌彆說衛所了,創造多少個國王,他說了算。
這事皇帝隻能跟陳沐商量,隻要跟陳沐統一口徑,往後封彆人就能以他為例,再大的功勳也沒有比他還大的了。
這些年皇帝都不知道該怎麼封他,隻剩下封侯了,至於說封王,萬曆覺得管著百八十個王的陳沐看不上王爵。
陳沐想想也覺得挺棘手,但他並不讚同擴大封爵……這年頭大明能臣猛將輩出,隻要口子一開,不出三年大明就會遍地爵爺。
有爵位是個好事,能激發人的立功心,但爵位世襲就免不得削爵,弄不好功臣之後還會遭受屠戮。
最好的辦法是讓爵位不世襲,但是又不能讓後代沒有優待,否則爵位也就不是爵位了。
“那就,弄點兒勳章吧。”
經濟實惠,還能增強立功將士榮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