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明帝國的西部疆域始終是變動的,像蟻群緩緩向西開拓,在印度次大陸逐步擴大。
西洋大臣殷正茂在獅子國冷眼看著這一切悄無聲息又聲勢浩大地發生,對此他的評語隻有兩個字——完蛋。
在他眼中大明的西部邊疆非常薄弱,並不像核心國土或南洋、東洋那樣穩固。
山西三藩被信佛的宗室與十萬僧兵入印,直接促成這片土地政權更迭,當這一切已成定局,殷正茂才發現整個西洋軍府對這片土地缺少足夠的了解。
一片土地最重要的是土地上世代生活的人,要了解這片土地上的人可以從他們的曆史著手,不過在殷正茂認識到這點的踐行過程中卻遇到很大阻礙:
土民沒曆史。
非但土民沒有記錄曆史的習慣,城邦貴族對自己領地之外的事也幾乎一無所知。
在發動整個西洋軍府的力量搜集一切民歌、傳說依然無法取得絲毫進展,當地人的思想觀念裡世界是一個輪回,不斷循環的過程,這輩子過完的還有下輩子、下輩子活完了還有下下輩子,一切努力、記錄都是毫無意義的。
就連被僧兵入侵、統治,對他們來說看上去都沒有半點難接受的,打得過、但打得過會有許多死傷,那就投降算了;打不過、打不過直接投降就好,投降了就乖乖巧巧過自己的生活。
湊合過就完了,彆想那麼多。
起初殷正茂認為當地人這種思想是愚昧而滑稽的——世界怎麼會是一個輪回呢?不論政治上還是生產力上,人類一直在進步,最早部落時期人們賢者稱王、後來以血統姬姓為尊、後來進入封建貴族世襲,乃至萬世萬代皆行秦政、軍功授爵以為人上人,再到科舉,所有人都能參與進中原王朝的權力遊戲。
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中原王朝正憑借這些進步,摧枯拉朽地抵禦、擊敗一個又一個敵人,將土地擴張到難以攀登的高山與一望無際的大海邊緣。
人們用滄海桑田形容時間久遠,人們手上的短矛變成強弩再變成火銃變成大炮,入口之食從蒸煮變烹炸,數不清的國家在這過程中泯滅、兼並,他們還在這,哪怕音調早已改變卻依然用遠古而來的文字誦讀穿越千年的詩經。
西洋大臣的才智超人,他一方麵從印度民間碎片化地搜集關於這片神奇的土地上千百年前的隻言片語,一方麵祭出中原王朝最大的優勢,從國內弄來了《大唐西域記》,並試圖從細枝末節的碎片中搜集到曆史脈絡。
他成功了。
但得出的結論讓這個老人懷疑世界是否真的是個輪回。
商朝時期,印度次大陸沿恒河生活著有上百個村莊的達羅毗荼人,然後西北的雅利安人把他們向南驅趕,統治多個城邦。
然後波斯人來了、波斯人走了;馬其頓的亞曆山大來了、亞曆山大走了。
秦朝時期,西北再一次出現大夏人,這個部落聯盟再一次向東南入侵,進一步侵占已被雅利安人占領的村莊與城邦。
漢朝時期,大夏人被漢朝使節評價為兵弱,事實證明也確實如此,安息人來了、安息人走了,隨大月氏人西遷,大夏很快臣服於大月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