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要想從這兒把貨送到歸化城,最近的路還要四百裡,沒有鐵路,方逢時給輜重隊的日期限製為輕裝輜重十五日、重裝輜重三十日抵達。
這意味著半月一月的口糧將作為路耗被損耗掉,他們後麵要接受的路耗還多著呢,照這樣算這場仗不論進行到哪一步,都一定是虧本的買賣——草原上哪兒有找到回報超過路耗的敵人呢?
方逢時不想虧本,去請教告老還鄉的兵部尚書王崇古,最終促使朝廷推出這樣的決策。
輜重在大同交由商賈代運出關,商隊中插入幾名軍兵沿途看護,裝載輜重的車馬由朝廷準備,除炮車外所有馬車的形製統一,依重量比照貨物價值,準商賈向大明金國販運貨物;商賈則需承擔隨隊旗軍的夥食,並需在規定時間內將輜重運至歸化城,送達歸化城後他們可自行選擇去往何處販貨。
一部分旗軍會繼續跟著他們,承擔保護、測繪、向導、監督的職責。
在北京周遭,大明有批量製造大貨車的充足經驗,最早從永樂遷都到嘉靖重修三大殿,大量運載貨物的需求使朝廷大量製造大車,兩輪的四輪的六輪的八輪的,他們甚至還造過十六輪的大車,當然後者的實用性太低了。
這些大車在朝廷用完之後為節約成本,會折出成本賣給周邊百姓,好賣的自然是兩輪車與四輪車,後來等到再用的時候再找百姓買,買來用完再賣……實在買不到才重新做。
大明的四輪車轉向不太方便,但也沒有普遍認知中那麼不方便,四輪汽車沒有轉向裝置確實不好轉向,但四輪馬車和四輪汽車不一樣,它更像六輪卡車,無非車頭是牲畜罷了,左右輪也沒和車軸卡死,轉彎時雙輪轉速不同,牲畜轉彎大車自然也轉彎了。
不過這次買已經不能解決問題了,因為軌道的問題,他們需要使用能在軌道上跑的車,就隻能由北洋新造統一規格的大車,清一色外緣裹鐵皮的凹型四輪車,車身上釘著鑄造鐵片,上有四行字。
首行為北洋軍器局承造四輪車。
次行為土道單馬載重一千二百斤。
三行為石道單馬載重四千斤。
末行為鐵道載重八千斤。
這一次北洋依然沒有給車底用上轉向工具,但加了軸承,因為不論簧片還是轉向軸,都會使載重變小或容易損壞,越複雜的東西壞了越不好修是個常識,在塞外前不著村後不著店的條件下損壞,軸斷了可以換個備用軸,但承重的轉向工具壞了就意味著這車廢了。
何況北洋也沒打算給軍用物資帶來費老二的享受,任何東西大批量的普及,裝飾、舒適都不重要,實用才最重要。
比方說萬曆皇帝最鐘愛的大青龍,鐵路的應用讓周思敬忙得焦頭爛額,上百台最大型號的火德星君作為青龍軍列的車頭被生產出來投入使用,蒸汽局根本沒工夫給它們做裝飾,套個鐵殼子就用了。
甚至就連外頭套的鐵殼子,都被周思敬外包給了北洋造船廠。
成本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