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除了蒙古甲騎商隊裡還有幾十個北洋軍、上百邊軍,並且在這麼強武力的前提下,三百多個商隊成員各備武裝,尤其是上百支各式火器……有這樣的武力,還需要做買賣?
若是做買賣,這樣規模的商隊隻需要一二百人趕車趕駝,其他人根本不必要,反正已經有蒙古甲騎護送了。
“大帥說的是那些火器?”
沈三魁討好地笑道:“那都是在集寧買的,朝廷有製,商隊依照規模給銃票,草民的商隊在北洋三十六張銃票,因朝廷臨時要我等出去探尋礦山,這才多開了七十張。”
“找礦?”
戚繼光來精神了,他沒想到自己在北方快馬傳回朝廷的信這麼快就被皇帝落實,連忙問道:“塞外有礦麼?”
“戚大帥是問對人了,咱沈家以前乾的就是煤礦買賣,如今國內的煤都被陛下收權專營,咱這些賣煤炭的成本也高了,但對塞外放寬些許,最早探礦、興建礦場的能采礦十年,往後會怎麼樣還不知道,不過先占了再說。”
沈三魁說的倒是很輕鬆,道:“有,彆的草民不知道,但煤礦多的是,最好的還是歸化城還有西邊以前東勝如今鄂爾多斯部的那些煤礦,都好采……不過已經被三娘子送到大同登記了。”
“朝廷給金國的條件可比我們這些商賈好得多,人家不是開采十年,是永世享利,利潤兩成歸開礦商賈,三成歸順義王、五成歸朝廷。”
不用問戚繼光都能想到,這個計劃肯定是閣臣想到的,如果確如沈三魁所言金國礦山極多又不會開采,那麼朝廷招募商賈開采後就能用這個方法進一步控製金國。
準確的說,他們不是不會開采,而是不開采,儘管他們缺鐵、缺匠人,但這都不像其他蒙古部落那樣完全沒有,隻是缺少罷了,都不是決定性因素,主要還是沒想到或不想。
以前邊關未開,沒有開礦的客觀條件,如今大量大明商賈湧入金國,一切條件都有了,偏偏朝廷打算把這事給乾了,讓順義王坐地分錢,這難道還有什麼不樂意的麼?
戚繼光追問道:“你覺得這事能行麼?”
本來他就是抱著完成政治任務的心態去寫的報告,如今眼看著事情真被皇帝一步一步地落實,心裡反而湧現出些許擔心,擔心這事萬一真成不了怎麼辦。
沈三魁的回答不容樂觀,他道:“大帥發問,草民就照實說了,將來怎麼樣我不知道,但目前的樣子,我覺得夠嗆。”
“金國的礦山興趣能賺點錢,塞外人少,本地人未必能招募到足夠礦工,從內地遷工則工錢高,國內沒有更多需要用煤炭的地方卻有大量煤炭運進去,沒準還會讓國內煤價降下去更難乾。”
“比金國更遠的地方就更難說,說實話草民這次出去是打算給朝廷探幾個礦山,回來就轉手賣給彆人去開采,是賺是賠都跟草民沒關係。”
“北方更冷,人更少更難招工,一年上凍四五個月,隻能開七個月工不說,挖出煤來靠駝隊一年才能運回來多少?不好辦。”
戚繼光緩緩頷首,沒需求、難招工、成本高、難運輸,這在他看來其實是一個問題。
修鐵路,修了鐵路全部都能解決。